岷山是個好地方:古蜀先民勤于治玉
發布時間:2019-12-24 11:30:54瀏覽量:
玉石因其天生麗質,被古蜀人認為乃自然造化之精髓,天地靈氣的結晶,最為圣潔之物。岷山是神對大地的恩賜,而玉則是岷山對古蜀人的恩賜。在古蜀國的祭典和一系列大事活動中,玉器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玉器是古蜀人祀鬼神、通天地的社稷重器,同時也是權勢與地位的物質體現。 成都金沙遺址出土了2000多件精美的玉器。它們大多是玉制禮器,這些玉器種類豐富,基本沒有使用的痕跡,等級較高,制作也很精細。從其基本功用和性質來看,宗教色彩極為濃厚。它們既是當時統治階層財富、身份、地位的實物載體,也是巫師溝通神靈,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的媒介與法物。
一, 蜀地產玉
我們從一組古蜀文化玉版畫上的圖案得知,四五千年前,繁華的古蜀國都大街上,商肆林立,叫賣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在這些商肆中,生意最好的是那些賣玉的店鋪。有雍容大氣的玉牌,晶瑩剔透的玉貝,還有光彩照人的項鏈。這些玉器深為古蜀國的女子所癡迷??梢?,古蜀是一個與玉有著密切聯系的民族。地質學家解釋對于玉礦石的成因是,大約在幾億年前,地殼運動把一種中酸性的巖漿侵入到大理巖中,大理巖和巖漿中的不同成分在外力的作用下開始溶合這些礦物元素最終凝結成了珍貴的玉礦石。而在后來的造山運動中,有的玉礦石裸露出地表,有的則被抬升到了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域高山上。玉,細膩光滑的質地。手摸的感覺像小孩皮膚似的,很溫潤,眼睛看著溫潤細膩,光澤像油脂而不是像水。如果從顏色來劃分,玉石還可以分為白玉、碧玉、墨玉等品種。
古蜀時代,開采玉料和運送玉石都是極度困難的事情。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有這樣的描述:“取玉艱難,越三江五湖,至昆侖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至。”
戰國時期的《管子·地數篇》,總結了一些礦床中礦物的分布規律,指出可以根據礦苗和礦物的共生關系來尋找礦床。書中說:“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荀子·勸學篇》說過:“玉在山而草木潤”,提出了山上賦存的礦物和周圍植物生態有關的思想。晉張華《博物志》中道:“二月中,草木先生下垂者,下有美玉。五月中,草木葉有青厚而無汁,枝下垂者,其地有玉。八月中,草木獨有枝葉下垂者,必有美玉。有云,八月后草木死者亦有玉。十二月中,草木獨有枝葉垂者,下有美玉。
《山海經》中說:“岷山是個好地方,山上有數不盡的黃金和美玉,山下有白色的石頭。”《華陽國志》里補充了一句,“岷山的寶貝是璧玉”。璧是中間有孔的圓形玉;璧玉,就是可以拿來做璧的玉。都江堰的玉壘山也產玉,并一度被人稱為“玉山”,產的玉跟岷山一樣,也是璧玉。此外乘龍公墓古蜀人采玉之處還有彭州龍門山、邛崍山脈等。據四川日報報道,汶川龍溪羌人谷近年修建停車場被意外發現有一個歷經4000多年歷史的古玉礦洞。穿過羌人谷東門寨,順著山路往上走,就是寬約1.5米、長近160米的神秘古玉礦洞。礦洞中可見石榴石、龍溪玉石,在燈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4000多年前,羌族先民分布在陜西、甘肅、青海一帶,過著游牧生活。后來遭到了戈基人的搶掠,古羌人被迫西行,去尋找安生之地。羌族原來的九支部落被追兵沖散后各自逃生,其中一支遷徙到岷江上游一帶。在與追兵交戰的三年中,部落首領巧用妙法,智破敵兵,最后統一了岷江上游的氐羌各部。起初古羌人挖掘礦洞是為了逃避當時戈基族人的追殺,后來發現洞內有很多玉石,色澤透亮耀眼。由于當時羌人谷土地貧瘠,種植業產量低下,古羌人便將這一寶貴的資源挖掘出來,大批量的運送到100多公里以外的成都平原,用以物換物的方式交換糧油、布匹等生活必需品。據汶川博物館館長羅進勇介紹,龍溪羌人谷東門口——直臺一帶區域盛產的龍溪玉是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玉器的主要原料。
岷山、玉壘山、龍門山都在岷江沿岸,距離古蜀國都三星堆并不遙遠,古蜀人可以很方便地采集。不過,采玉大抵是一件極其辛苦的活;古蜀國如此大的用玉量,必然有一支龐大的采玉隊伍。民間收藏的十多件古蜀文化玉璧,刻有古蜀先民治玉圖案,可以看到古蜀人采料、選料、開料、切割、打孔、刻紋、鏤空、掏雕、打磨、拋光等制作過程。
圖案一,古蜀國的采玉場終日熱火朝天,小伙揮舞著鐵錘,把藏在石頭中的玉石開鑿出來。一支支馬隊將玉石接運到船只上,然后舟不息帆地運送到了古蜀國都城。圖案二,作坊工匠接到玉石,馬上用鐵鋸把它們切割成形狀不一的玉塊。薄的用來做成玉璧,方的做成玉琮,長的做成玉璋???,并不是一次性打上去的,工匠們用堅硬的管狀工具,不斷加砂蘸水碾磨,在石頭上打孔。圖案三,將玉璧串起來,玉璋要掛起來,都需要鉆孔,在玉器上雕刻圖案。圖案四,工匠們將玉器上面的鋸痕、切痕磨掉。最后,用獸皮和木塊在玉器表面打磨。大功告成,一個治玉頭目手拿一件邊璋揮臂歡呼。圖案五,玉器源源不斷地從手工作坊中運出來,守候在一旁的祭師,馬上把它們送到古蜀國的祭壇去,蜀王和巫師借助玉的神力,跪地占卜未來,祈求神靈保佑。
四五千年前,三星堆一帶有很多作坊,這在后來的考古發掘中屢有發現,由此可見當時制玉業之興盛。
二,作坊治玉
作坊工匠接到玉石,馬上開始用鐵鋸把它們切割成形狀不一的玉塊:薄的用來做成玉璧;方的做成玉琮,長的做成玉璋。切割開的石石塊很快被送至第二批工匠手中。他們的任務是鉆孔。項鏈要串起來,玉璋要掛起來,都需要鉆孔。當時,孔并不是一次性打上去的,工匠們用堅硬的管狀工具,不斷加砂蘸水碾磨,在石頭上打孔。第三批是雕刻工匠。他們是一群心靈手巧的人。工匠用簡陋的工具,在玉器上雕刻出一個個菱形、三角形圖案,猙獰的獸臉,帶著笑容的人臉,正在飛翔的鳥、兇猛的野獸等。最后一批工匠干的活兒是拋光打磨。雕琢過的玉,有棱有角,并不光滑。工匠們在一個水池中裝上大小不一的石塊、細沙,將玉器放于其中,磨掉上面的鋸痕、切痕。最后,用獸皮和木塊在玉器表面不斷摩擦,直到它們光潔細膩為止。古蜀人冶玉,使用了切割、打磨、陰刻、陽刻、剔地、淺浮雕、深浮雕、縷雕、圓雕、掏空、鉆孔、拋光等各種手法,且運用自如。如人首鳥身、跪姿、立姿、盤辮、縱目大耳等玉人的加工工藝,十分嫻熟。
古蜀先民們利用某些制玉工具,將玉器透穿成空,以突顯玉器造型或紋飾。鏤空雕刻花紋貫穿連通,面面相接,不但增強了玉雕作品的立體性,還能使玉雕作品更顯玲瓏剔透、富于層次感。
方法之一,古蜀先民在玉料的正面同一位置反復雕磨,當正反兩面的凹槽連接在一起時,即可透穿玉料。然后根據所需形狀鏈接砣磨凹槽。中間寬深、末端尖淺,透空處的兩側是相對傾斜的坡面,而透空處的邊緣則扁薄如刀刃。
方法之二,古蜀先民玉工先勾勒出玉飾外形輪廓,在欲透空處以桯具打孔定位,將軟性線具穿入桯鉆孔中,呈放射狀向外拉切。由于使用了桯具和軟性線具等工具來制作鏤空,所以透空處也會有這些工具的痕跡。桯鉆孔呈現上大下小之喇叭孔狀;軟線拉切處則有曲曲折折、凹凸對應的現象。
方法之三,古蜀先民在進行玉器邊緣的鏤空時,會先用砣具由玉器的邊緣切入,然后穿入軟性線具,朝著與砣切口垂直的方向拉切,形成L形的鏤空。此時,砣具切磨處會呈現外寬內窄、邊緣平直,而軟性線具拉切處則呈現凹凸對應、末端尖淺的特征。而在進行玉器內部的鏤空時,先用桯具在器內打孔,然后穿入軟性線具,朝著固定的方向拉切,形成短條狀的鏤空。
古蜀玉器有異彩繽紛的形制,在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同時,又進行積極的創新和發展。有在琮上刻菱形眼、虎紋、箭射魚紋;在璧上刻云紋、公雞、老虎。牙璋更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如一種玉戈如同兩片小葉襯托出的一含苞欲放的花朵。它表明古蜀文化是開放而不是封閉的文化,古蜀先民善于吸收而不排斥外來文化,因而才會不斷完善,不斷升華,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
古蜀文化玉器,做到了寫實與抽象的和諧統一??茨潜姸嗟挠耵~、玉蛙、玉雞、玉兔,都是生活的真實反映,是身邊的動物的寫實。然而各種姿態的玉人,卻運用夸張、抽象的手法。如高鼻、凸眼、濃眉、寬額、尖腮、闊嘴、大耳的玉人,均在竭力夸大某些局部特征。從而創造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一種獰厲、拙樸、恐怖的美。那重達20余公斤的玉琮,長達107厘米的牙璋,直徑100多厘米的玉璧,高70多厘米的圓雕玉器。由此想到,古蜀先民要花多少工時,多少材料才能做成這些器物呀?
據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專家研究發現,一件玉璋中間殘留下一道切割臺痕,兩側切割的末端線非常平直均勻,臺面僅高出低面0.1厘米,可見切割工具極薄,應是采用鐵質的片狀工具來完成。該器在加工完后曾做打磨拋光處理,但是,在較低的一面上還是殘留了少許深淺不一的擦痕。金沙遺址有一件尚未分離成兩件的璋。器至主闌部斷開,柄部尚未切割完畢,璋向內的兩面,清晰地保留著呈拋物線的線切割痕跡。線痕中間略高,兩邊較低,切面上凹凸不平,是利用線切割方法剖玉的結果。這件玉璋,成為研究古蜀國治玉工藝的重要標本。這件標本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是反映出玉器加工中的成形對開技術。就是把兩件玉璋同時制作,做完兩外側的紋飾以及兩側突出器外的扉牙裝飾后,從中間用線切割的辦法將玉器一分為二。
據意大利《隕石學與行星科學》雜志報道,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于1925年在距今3500年的埃及法老圖坦卡蒙(Tutankhamun)陵墓,發現了一把匕首。手柄用黃金裝飾,圓頭則以水晶打造,鐵刀片有黃金劍鞘保護,劍鞘上一邊刻著百合花圖案,另一邊刻著羽毛和一個豺頭。幾十年后,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材料學教授達妮埃拉.科梅利(Daniela Comelli)領銜的研究團隊,對匕首的刀片部分進行了分析,顯示其中包含10%的鎳和0.6%的鈷。研究證實,這把陪葬匕首是用隕石打造的。證明在公元前14世紀存在成熟的鐵鍛造技術。大約100年后,埃及使用了來自“天空的鐵(iron of the sky)”來描述鐵。由此想到,古蜀先民是否以隕鐵為工具來治玉、琢玉?
現在的研究者認為,巧奪天工的古蜀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用紅砂、金剛砂、石英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琢玉的工具也被稱為砣機。早期的砣機是一種半機械化的裝置,要由人的雙腳踩踏來帶動輪盤轉動。砣機由砣和傳動裝置組成。砣是一種圓形片狀物,當它旋轉起來后,可以提供均勻的摩擦力,通過砣機的連續轉動,再調整玉料的位置。通過不斷地踩踏,砣機便能連續轉動??恐群陀裰g的砂,一點點將玉石磨掉。砣機,有的用于掏膛,有的用于磨砣,有的用于扎砣。玉工們就是坐在砣機上琢玉的。
這樣的裝置由于受力的不均,常常琢出的紋飾線紋不均,甚至紋飾還常有歧出現象。而金沙遺址的玉璧,從線紋觀察則應是由一種勻速,且快速旋轉的輪盤工具來加工完成的。這個工具很像今天使用的電動機床類的裝置。有人推測,可能是由急速的水流帶動皮帶,高速旋轉來完成的。
玉器上的圓孔,主要是用木、竹、骨、石等管狀形工具,加砂蘸水不斷在玉料上旋轉碾磨而成。金沙玉器的鉆孔技術非常發達,常根據器物的厚薄、大小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完成鉆孔。一件保留著管鉆痕跡的玉琮,在孔壁內留有管狀器物碾磨粗砂所留下的旋轉痕,即兩面對鉆時在中部殘留的錯位臺痕。其中上面的鉆孔較大,且向側面移位,下面的孔鉆得較規整。
古蜀人通常是把鉆孔技術與線切割緊密結合起來,利用鏤空裝飾,使玉器造型更豐富,立體感和動感更強。此時的鏤空方法,多是利用弓弦原理,先打小孔,再以線為弦,配合解玉砂來回拉鋸。 由于玉料來源稀少寶貴,古蜀人對玉料十分珍惜,常把使用過的或有損壞的器物,改制成另一件器物。一個凹弧刃玉璋的上部,刃尖一角殘損。器上有三個穿孔呈三角形排列,上端孔較大,下端兩孔似尚未穿完。據分析,可能是治玉時就出現故障,于是便用黑色物質填補,又在器物上端重打一孔,改作為一件佩飾。
三,古蜀玉器既是祭祀禮器,又是精美的藝術品
古蜀人為何如此急切地制造出這些玉器?這大抵跟古蜀時代的玉傳統有關。在古蜀社會中,玉從石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非實用性,具有強烈宗教意義的象征物品。玉禮器制度日益發展,并上升到最高階段,以玉祭祀在社會生活中卻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蜀人的理想不能隨人所愿,即制造某些替代物表達內心的愿望,玉器即是古蜀人面對現實的一種“精神勝利法”,借助玉器雕琢的畫面,希望理想盡快變成現實。
這些用于巫術目的玉器的構圖和畫面,常常體現了雕琢者、使用者的目的強調,情感宣泄和想象的呈現,與審美創造不謀而合。所以,古蜀玉器既是巫術器皿,同時又是精美的藝術品。因為,古蜀先民們認為,只有美的,才是可以用來通神的。巫術的這種半信仰半藝術特征說明,用于巫術目的的玉,最早是巫術儀式里的一個組成部分。古蜀玉器中,有表現多人起舞的多件玉器。這些舞蹈絕非為了單純的快樂而舞,而是在用有別于日常生活的身體姿勢,就像巫師的跳神作法,用來娛神,趕走邪祟,讓我們感受到玉器在巫術活動中強大的精神作用。
《禮記•祭統》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甲骨文中也有用玉祭祀祖先、日月星辰、山川河神的記載。商周祭祀的對象,在《周禮•春官•大宗伯》被概括為三個部分,即其中所說的:“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大宗伯》還說:“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澤,以辜祭四方百物。”
由此可知,周代所謂的天神,并不單純指皇天上帝,還包括日月星辰以及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神,而相應地,周代所謂的地示,除了社稷神外,還有五祀、五岳、山、林、川、澤以及四方百物。從現階段發掘情況分析,在金沙祭祀活動中玉器以瘞埋為主?!端疚住粪嵶ⅲ?ldquo;瘞謂若祭地祗,有埋牲玉者也。”《通典•吉禮四》曰:“其日,王服大裘,立于方丘東南,西面。乃奏函鐘為宮以下之樂,以致其神。訖,王又親牽牲取血,并玉瘞之以求神。”《典瑞》記:“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兩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祼圭有瓚以肆先王,以祼賓客。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贈賓客。” 古蜀玉禮器巨大的數量,豐富的種類,顯露出古蜀祭祀活動具有密集寬泛的內容,祭祀的對象更是豐富多彩。璧、琮、璋、圭是用以溝通天地山川,禮拜四方神靈的代表。戈、鉞、矛、劍、刀以及裝飾類玉器,作為瑞器代表了使用者的威儀與身份。斧、錛、鑿及凹刃鑿形器,是禮儀化的工具。由此可見,古蜀玉禮器組合是以祭器、瑞器為主,輔之以禮儀化的工具和裝飾品,其內容龐大,形式復雜。玉禮器是古蜀社會禮制的實物載體,其在祭祀活動中的大量使用,體現了古蜀社會以神權為主導的宗教特性。
玉柄形器是商代和西周時期最常見的玉器之一。古蜀文化柄從形狀上是指器物的把兒,如刀柄、勺柄。柄從內涵上還有權力之意,如執掌、柄政、柄國,《易·系辭下》“謙,德之柄也”,《國語·齊語》“治國家不失其柄”?!秲x禮·少牢禮》中就有“覆之南柄”的記述,《儀禮·大射禮》中也有“有柄”的內容,說明柄形玉器這種器型與禮儀有關。從名稱內涵上看,這種柄形玉器應當是集裝飾、地位、權利、祭祀于一身的神秘用器。
民間收藏的一件古蜀文化玉柄形器長11.6厘米,寬26厘米,厚0.8厘米;青白色,局部有沁痕;外形似鞭,體扁長,尖圓首,上下共琢為六節,每節均雕成花瓣形,并以弦紋互為間隔;一端有柄,柄的腰間飾兩周凸弦紋。另外一件,長30厘米,寬4.9厘米,厚0.9厘米;青灰色,長方扁形體;上端呈45度斜邊狀刃,平頂,器表光潔瑩晶,器表兩面紋飾基本相似,主體紋飾均為陰線勾連紋。古蜀玉柄形器在工藝特點和藝術風格上將繁復與簡潔,粗獷與洗練,流暢與稚拙,精雕與細琢的立體感和大刀闊斧的動態感,相互交織,完美融合,可謂巧奪天工、千姿百態。
此時,在世界范圍內,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人,已經開始制造青銅禮器,用于祭祀。四五千年前,古蜀國是一個重要的祭祀中心,祭祀的玉器,占了古蜀國玉器的絕大部分,這些玉器制作工藝最精美、最豪華,也是所有面世玉器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趾甑挠衿?,源源不斷地從手工作坊中流出來,守候在一旁的祭師,馬上把它們送到古蜀國的祭壇去,蜀王和大巫師正等著借助玉的神力,占卜未來,祈求神靈保佑。
古蜀人在祭祀中,會大量使用三種禮器。其一是玉琮。玉琮外方內圓,大抵代表著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古蜀人相信,天和地都是有盡頭的,地是方的,天是圓的,密密嚴嚴地籠罩著大地,而人是可以走到天邊去的。正因為玉琮的獨特寓意,在祭祀場合中便必不可少,并被當作決定一個部落興衰的標志。除了玉琮外,玉璧也是不可或缺的祭祀禮器。
古蜀國的玉璧一般體積驚人,最重的達百斤以上。古蜀國三星堆的雕刻工匠大抵具有豪放粗獷、恣意張揚的一面,在他們雕刻的玉璧中可見一斑。第三件法寶是玉璋。玉璋的形狀,像層巒起伏的山峰一樣,上面還雕刻著連綿山峰、縹緲的云氣和裝扮奇異的古蜀人。
結束語
據說,古蜀人認為自己是從岷山上遷徙來的,所以要用玉璋表示對祖先的懷念之情。玉琮,玉璧,玉璋,這三件法寶用它們奇異的震撼力,為古蜀人營造了一個神靈世界。流傳至今的大量種類繁多,十分精美的玉器,尤其古玉呈七彩斑斕的沁色,震撼了考古界。它們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對我們了解古蜀人的宗教信仰、精神崇尚、審美情趣、風俗習慣,以及古蜀王國的統治狀況和社會生活形態,都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