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縣殯儀館虞丞公墓:仁壽農村傳統喪葬習俗禮儀
發布時間:2020-02-24 21:12:35瀏覽量:
殯儀館是火及其旺盛傷及龍脈!
磚窯、火窯、電廠等極火之物!
正在使用的高壓鐵塔等尖銳龐大物體!
成都周邊公墓分布和坐山簡表
? 西北 味江陵園 天國公墓 寶山陵園 松柏仙臺公墓 |
? 北 院山公墓 皇恩寺陵園 鳳凰山陵園 龍鳳山公墓 |
? 東北 龍井公墓 紅廟子公墓 羅漢山公墓 |
||
? 西 大朗陵園 金土坡公墓 白塔山公墓 |
西北 白塔山公墓 臥佛山公墓 鳳凰山陵園 |
北 院山公墓 鳳凰陵園 皇恩寺陵園 紅楓藝術陵園 |
東北 龍井公墓 望山陵園 臥佛山公墓 |
? 東 燃燈寺公墓 真武山公墓 長松寺公墓 金龍山公墓 |
西 大朗陵園 鳳凰陵園 院山公墓 紅楓藝術陵園 |
八卦坐山 ?乾?坎?艮?兌 ?震?坤?離?巽 |
東 金沙陵園 長松寺公墓 燃燈寺公墓 |
||
西南 味江陵園 蓮花公墓 金土坡公墓 |
南 乘龍公墓 蓮花公墓 真武山公墓 德陽龍井公墓 |
東南 真武山公墓 臥龍寺公墓 |
||
? 西南 臥佛山公墓 紅楓藝術陵園 |
? 南 蓮花公墓 乘龍公墓 金沙陵園 望山陵園 福壽園陵園 |
? 東南 臥龍寺公墓 孝子山公墓 |
1、外框的東西南北是指以成都市區為太極的分布情況
2、內框的東西南北是指各大公墓的坐山暨指南針方向
3、外框紅色字體公墓代表目前熱門的合法經營性公墓
預算低《基本沒選擇》:價格>風水
預算高《選擇空間大》:風水>價格
歷史文化學院2010級師范1班
222010313011002 余梟
說起老家的風土人情,我覺得從小到大給我感觸最深的莫過于老家的喪葬習俗,我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一個不太起眼的小地方,但正是在這么一個小小地方,卻是號稱中國人口第一大縣(上個世紀的數據),以及數一數二的窮縣。我從小在這片養育我的地方長大,見過了家鄉的風土人情,其中經歷過不少葬禮的我一直以來對老家的葬禮的一些風俗很感興趣,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老家的喪葬習俗,以管窺豹,借以描述川南地區的喪葬風俗。
為此我到網上查閱了相關的資料,發現其實川南地區的風俗其實大同小異:“喪葬舊俗,舊時,民間人死時,要放“落氣泡”、燒“落氣錢”。請陰陽先生看期做道場、將死者背到正堂入棺。背死者時要打傘遮人,即死者不能見到天,死者穿戴為衣雙、褲單,一般是六件衣服,三條褲子。入棺內要給死者裝錢口袋,內裝紙錢,內有打狗饃饃入棺。做道場按經濟狀況的不同為3天、5天、7天、10天。道場要插招魂幡,做幾天插幾根。白天是念晚上拜唱(唱孝歌),晚上大開路,招亡破獄(男),破血河(女),放河燈(高粱桿做的船,點蠟);蠟燭供天,點地燈(盞形燈),勸函(戲鬼神走),坐高臺,打鬼彈子(3—4張大桌重疊到一起,米豆腐切小塊為彈子),發喪時,將死者用8個人從堂屋抬到地壩,放在凳子上,死者的后人即跪下給幫忙的金頭。并跪著吃喪飯,然后起靈摔碗。起靈時,16人用白布拉棺,送葬上山時沿途放鞭炮給土地“買路錢”,入土時,要接良米,陰陽先生邊撒邊說死者的好話,后人接米,接米后立即往家里跑,意即走得快發得快,先到家先發。而后幫忙的推土,燒火場(紙房子等陪品)。陰陽先生要按死者的死期推算回剎時間(死者回家,由雞腳神,無二爺押回來)。家中要擺酒菜,灑地灰(正屋或死亡房間)。而后燒七(即七天燒一次紙錢,點香錯)。”?
其實繁瑣的喪葬習俗對于現如今的農村地區而言卻都是已經過于老舊了,我曾在成都看見過這樣的葬禮,葬禮一點都不顯得很悲傷,反而熱熱鬧鬧的,整個小區從門口到靈堂擺了一百多個花圈,門口桌旁有人在登記、簽名、送錢,旁邊就會有人寫一個名條貼在花圈上,并舉著花圈引導你到靈堂去燒香紙以示念懷,然后就有人引導您到旁邊的會場上的桌子上去打牌、吃飯,晚上還在廣場上擺堂會唱川劇,人很多,很熱鬧,一直鬧一個通宵,第二天火化,幾十輛車浩浩蕩蕩,凡去的人,每人給一個紅包,在給一條毛巾和一塊肥皂,然后到大酒店在擺20桌酒席,還有好多人竟穿著紅衣服去,很多人會問,這不是葬禮嗎?為什么還要搞得這么不倫不類,曾經一度我也摸不到頭腦,只是偶然間我在《四川當代實錄》一書中看到了一個老人這樣的回答:四川人生性樂觀,對生死看得淡。一個人去了,無論他生前有多少痛苦、歡樂,死了都一了百了了。于是親朋好友一起送他一場,一起為他熱鬧熱鬧,葬禮是他人生最后也必然是最后一場演出與盛宴。對親人而言,悲他的離去,孝子孝女自會到靈前痛哭,受了他的恩德的人自會到靈前焚香以示敬意,于他有仇有怨的也到靈前說幾句作個了斷。但是活人之間大可不必互相悲悲戚戚,所以大家該打麻將打麻將,該喝酒喝酒,該說笑說笑。送火葬場是最后一程,能去的都去,但比他年長的有輩份的不必去,再鬧熱一次嘛。他們認為死去之人看到大家這樣鬧熱,也會高興。
相比去成都地區熱熱鬧鬧的風俗而言,老家的葬禮可是要嚴肅很多。老人在去世之前大多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所以,召集了兒孫在床前,老人一斷氣,馬上到院子里把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放出去。讓周圍鄰居知道,老人已經走了,通常,會在第二天設上靈堂。靈堂的布置也是很考究的,要把老人穿戴整齊上身穿三件,下身穿三件。把老人生前最喜歡的東西放到棺材里。棺材停放于堂屋正門,對著門口。棺尾出放上老人的照片,擺上果品、香燭之類。門口一大火盆,用于給老人燒紙錢。然后院子里就是招待前來吊唁的親朋好友,擺上十幾桌酒席。親朋好友們就在院子里休息。等到中午十分,做道場的道士就會在門旁開始通知老人的親屬按親疏遠近依次來給老人上香。除此之外,并沒有什么大事。只是親朋好友們吃吃喝喝,道士在靈堂前念叨一些聽不太清楚的經。
到了第二天,道士就要“哭喪”,就是以老人親屬的角色帶著哭腔念叨老人生前的事跡,比如,老人生前如何愛自己的子女,老人如何偉大之類的。比如念到老人對兒子如何關愛的時候就會唱到:“我的爸爸呀~(拖得很長),你走得太早啦~想起你前些年澀~對我好好哦~那年子我沒得錢上學~你都砸鍋賣鐵都要讓我讀書啊~”諸如此類的一些表示念想老人生前的好的語句,通常都是由道士帶著哭腔唱出來。讓兒女聽。在唱的這個過程中,兒女們要披戴孝服跪在靈堂前。
到了大概第三天的時候就是要把老人的棺材送入墳地的時候了,俗稱“上山”。這一天,兒女們要起得很早,來到靈堂前,道士會帶領兒女們進入靈堂,揭開棺蓋,讓兒女們圍著棺材來回走三圈,走走停停,見老人的遺容。最后蓋棺,由抬匠起棺,起棺的時候要放鞭炮,而且如果周圍有同歲的老年人都要避開,謂之“避沖”。兒女們這時候要哭。不管你這時候想不想哭。都得哭。然后抬匠們開始抬著棺材走向墓地。在這個過程中,老人的孫子或者外孫要抬著老人的遺像走在最前面,兒子女兒一輩的則走在稍后一點的位置。抬匠就抬著棺材繞著走其實墓地離靈堂的位置并不遠,但是就是要繞著走,走很遠,然后再繞回來,邊走邊喊號子,據老一輩的人們說這是“太公號子”,具體喊的是什么不知道,據說只有那些抬匠自己才清楚,不過很有節奏感,很有粗獷豪邁的氣勢。走走停停,抬匠會停下來休息,這時候還是要放鞭炮。而且子女們要轉過身來朝著棺材跪下(不過有的地方是向著棺材的前方跪下),意思是要要讓老人看見子女們。來到墳地后,由抬匠們打開“山門”(墳地的入口),由道士念經然后送入棺材,這里又有一個儀式,就是送入棺材后要把給老人的紙錢以及紙做的“靈物”燒掉,子女們要脫下孝服也一并燒掉。燒的時候不能一下子就丟進去燒掉,要由一群人圍在火堆旁,一個人從這邊丟過去另一個人接住,往返兩三次之后再丟盡火堆里燒掉。這個過程完了以后子女們就來到墳地前跪下,最后由道士念經,灑五谷。儀式結束,子女們回家。
這就是家鄉喪葬的風俗了,從這些繁瑣的儀式中,我們或許能看到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影子,比如道士們第二天唱“哭經”的時候會在前面提到“卒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多少多少年····其父為前朝什么什么顯貴······”前朝就是指民國。還有一些我們看不太懂的習俗,比如抬匠們喊的氣勢磅礴的號子,為什么要走那么遠的繞路。這些習俗慢慢地都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只剩下繁瑣的儀式?;蛟S我們追尋這些習俗的真正意義,就是要還原這些繁瑣儀式中我們殘存的傳統文化吧。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