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長壽思想:孝親愛身、仁者必壽
發布時間:2020-02-24 20:23:29瀏覽量:
如果說道家主要是從上古神話中吸取了關于生命起源和長壽觀念的營養成份的話,儒家則是從宗法制度中醞釀形成了他們那一套建筑在孝親愛身基礎上的長壽思想。儒家的得名,是因為它的祖師爺孔子年輕時曾作過儒這種差事,就是在葬禮上當吹鼓手和司儀??鬃訌漠敃r社會的喪葬禮俗中提煉形成了他的一整套學說,所以人們稱他所創立的學派為儒家。
正如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的那樣,喪葬習俗濃縮著人們對生與死、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問題的基本態度。從原始氏族社會后期到先秦時代,中國社會已經形成了重視血緣關系的宗法制度,這種宗法制度是上至國家、下至家庭的整個社會結構的基礎。當時的喪葬禮俗反映了宗法社會的特點,并起著維護和強化宗法意識的作用?!洞蟠鞫Y記·盛德》把這種作用講得十分清楚:“凡不孝生于不仁愛也;不仁愛生于喪祭之禮不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致仁愛故能致喪祭,春秋祭禮之不絕,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致饋養之道也。死且思慕饋養,況于生而存乎?故曰: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獄則飾喪祭之禮。”
儒家學說既然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它對生死壽天問題的看法就不能不帶有濃厚的宗法色彩。這里我們以孔子和董仲舒為代表,來看看對中國社會影響最大的儒家的長壽思想及其發展過程
孔子的長壽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和基礎,是一個“仁”字,《論語》中談及“仁”的地方達105處之多。“仁者愛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克已復禮為仁”等等,都表明“仁”就是指人與人的關系。禮、樂、德、言、行等都建立在“仁”的基礎上。與此同時,“子不語怪、力、亂、神”,拒絕討論“天道”,認為“天道遠,人道邇”?!洞蟠鞫Y記·曾子大孝》說孔子曾講過這樣的話:“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可見孔子學說是一種人本學說??傊?,孔子一反商代篤信天道鬼神的傳統,在周人“敬德”的基礎上進一步跳出了“天”即上帝的樊籠,從“無人之際”走向了“人人之際”??鬃邮堑谝粋€從人類社會和人際關系本身來討論人的價值問題的思想家
因此,在孔子那里,我們找不到絲毫關于生命得之于天地或鬼神之類的說法。盡管孔子也講天、天命、命,不過他所講的天或天命主要還是自然或自然規律的意思,例如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從孔夫子反復強調“孝”、“弟”等來看,他似乎只是把生命視為父母生養,毫無神秘氣息。所以73孔子后學在《孝經》中直截了當地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夫子對壽天問題也很少涉及,這大概是因為他主要關心人際和社會問題、而把壽夭問題視為主要是一個純屬個人的問題吧不過夫子仍然從社會角度對此有所論及:“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仁者為什么能夠壽?夫子沒有作解釋,但他顯然是認為人可以長壽的,只是這個壽數有一定的限制,孔子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顏淵>看來孔子也有“天命”即自然壽命的看法?!俄n詩外傳》記孔子的一則言論可以證明這一點。魯哀公問孔子:“有沒有智者長壽的?”孔子回答說:“有啊!人有三種死亡屬于非正常死亡非命,而屬于自減壽命:居處不理,飲食不節,佚勞過度,就會得病而死;犯上作亂,貪得無厭,就會犯法被殺;以少犯多,以弱凌強,自不量力,就會在戰斗中被殺。這三種死都不是命中注定的。天命所賜壽數最低限度是多少?夫子雖沒有明說大朗陵園,但他說過這樣的話:“吾十有五而忘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至少也得活過“從心所欲”之年,才算是達到了孔子心中的長壽標準吧?不過長壽本身并不是孔子的人生目標,孔子的目標是行仁道。因此,避免死于非命固然可以致壽,但保身的直接目的卻是為了盡孝道?!洞蟠鞫Y·曾子大孝》記孔子曾說:“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可謂全矣。”
據說孔子的學生曾參以孝著稱,一次他的父親用木棒把他打昏在地,好半天才醒過來。曾參毫無怨言,但孔子卻批評他是不孝,因為在父親暴怒的情況下還不逃走,讓父親亂打,傷了身體或者被打死,就會使父親蒙上不義的惡名,不孝還有比這更厲害的嗎?《韓詩外傳》根據孔子的這些言論,孔門后學才在《孝經》中寫上了這樣的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弗敢毀傷,孝之始也。”對為了孝親養老而屢次臨陣脫逃的人,孔子都大加贊賞,可見孔子把孝親保身看得多么重要。為了避免死于非命、得享天年以盡仁盡孝,孔子還有整套養生理論與實踐。他認為在人生歷程的不同階段,應該注意防范的重點是不同的,這就是他的“三戒”之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他都有一套講究:生冷變質的東西不吃,肉多不過飽,飲酒不及亂,不按時、不清潔不食,食不語,寢不尸仰臥,坐如蹲龍,立如牽牛……當然這些都必須符合禮的規范。在孔子看來,只有“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泰伯>對天命、對大人和圣人之言都常存敬畏之心,才能真正保證不死于非命。
先秦孔門后學稟承孔子余緒,也以仁義道德為其學說中心,但由于對仁、人性和致仁義的具體理解和途徑的分歧而分為若干派別,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子思、孟子一派,孟子進一步提出了性善說和仁政說,對天命也更加強調。在壽天問題上,孟子認為生命及各種感官享受都是人的本性,但能否獲得卻是天命決定的,不能強求?!睹献?middot;盡心下》“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這比道家徹底否定感官享受當然合理得多,但孟子同時認為冥冥之中有命運作主,不能強求,主張盡心知性,“知其性則知天矣,”這就使他不能走向科學的長壽之道,而只能停留在精神、道德修養的范圍內,所以他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盡心上>只要凡事反求諸己,確實領悟到了本來潛藏于心的道理,那就是知道、懂得天命了,就是莫大的快樂。因此,孟子雖然講過“吾養吾浩然之氣,”但這種氣只能從道德修養過程中不斷積聚,實際上是一種道德境界。達到了這種境界,才可能達到命中注定的壽命。這也就是孟子所強調的“壽天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總之,儒家把壽天認為由天命所決定。雖然他們并不否定長壽、不否定通過個人修養可以活到命中注定的壽數,但他們并不認為通過修養應該達到的目的就是個人的壽考率福,在儒家看來,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使“明德”孟子認為就是仁、義、禮、智照耀天下。因此,儒家修身的具體內容也就不可能越出精神和道德修養的范圍。秦漢儒家在《大學》一書中,又把修身的具體內容和步驟規定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從此以后,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就成為了中國土大夫階層安身立命的標準模式,并進而對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董仲舒的長壽思想:
董仲舒公元前199—公元前104年是孔孟以后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他以儒學為骨干,融合了陰陽家、法家和漢初黃老學說,建立了以“天人感應”為基礎的一整套理論對天人關系、災異、性命、古今之變等一系列哲學、社會和歷史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公元前134年,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董仲舒的理論從此成為漢代統治者的官方哲學,對整個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與孔子和孟子只是零散地討論壽天及養生術等問題不同,董仲舒在他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的<身之養>、<人副天數>、<同類相動>、<五行順逆>、<循天之道>各章中,相當集中地討論了人的生命行為與“天”的關系,壽天的本質和怡養之道等問題。
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應,它的主要意思是說天和人之間存在著一種同構關系,因而天和人的行為之間也存在看一種相互影響、聯結的感應關系。這是董仲舒認識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基本模式,也是他認識壽考問題時的基本思路,所以有必要首先弄清他“天”的含意。
在董仲舒的概念中,天有三層意義。
第一,神靈之天,即把天視為有意志的全能之神,董仲舒主要用它來闡明君權神授:“天者,百神之君也。”《春秋繁露·郊義》,以下引《春秋繁露》只注篇名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為人者天>天不但讓天子統治天下,而且還能對天子的行為提出“災異譴告”,讓人們知道天意,反省自己的得失“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即大災天之威也;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必知且仁>
第二,倫理之天,即把天視為普遍的道德原則和倫理關系
“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惡惡之性。”<玉杯>“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王道通三>“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基義>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董仲舒構建了他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和社會體系。
第三,自然之天,包括自然本身及其運行規律兩種屬性: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后生。”<順命>這里的“天”顯然是指自然氣。
“天之道,有序而時,有度而節,變而有常,反而有相奉,微而至遠,踔而至精,一而少積蓄,廣而實,虛而盈。”<天容>這里的天和天之道,都是指自然規律。在董仲舒眼中,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于人”,所以“唯人能偶天地”。在他看來,萬物與人都是由“天地之精”即陰陽二氣化合而生,由于人“所取于天地者”遠遠超過其他生命形式,所以唯有人能夠與天相副相類;人就是宇宙的縮影,字宙就是放大了的人:“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首娑而圓,象天容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風氣也;胸中達知,象神明也,腹飽食虛,象萬物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大節長骨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五臟,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乍視乍暝閉眼,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樂,副陰陽也;心有計虛,副度數也;行有倫理,副天地也……于其可數也,副數;不可數者,副類。”<人副天數>
現在看這些話,誰都會啞然失笑:董夫子真是荒唐得可以,簡直把天和人說成是雙胞胎了,不但相貌畢肖,連性格、情感都一般無二。但是,董夫子卻絕對不是、也不敢開玩笑,因為這些話是響應漢武帝“明天人之故,通古今之變”的號召,是寫給漢武帝看的。為了寫這些話,整整三年,董夫子連花園里花開花落都沒有看過一眼,當他鄭重其事地寫下這些極端嚴肅的話時,他的心里卻充滿了發現真理的狂喜:因為他找到了天人感應相動的根據:天和人既然在結構上相副相類,而“同類相感”、“以類相召”乃是人們常識可以明白的道理,所以天人之間也可以相感相召:“平地注水,去燥就濕;施薪均火,去濕就燥。百物去其所與異,而從其所與同,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繳然也。……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如馬鳴則馬應之,牛鳴則牛應之。”<同類相動>
可憐而又可愛的董老夫子,你不覺得你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嗎?類比當然是探求真理的一種好辦法,可是它也常常會把人引入歧途,引向荒謬,尤其是在不同事物和現象之間作比較時更是如此。水、火的就濕或就燥,馬鳴馬應與美惡以類相召等等完全是不同的現象,相互比附而把同類相動相召作為普遍適用于一切事物的客觀規律,已經是不小的邏輯錯誤,用之于人天關系就更是錯上加錯。
但是,令人更加驚奇的是:在這樣的生命觀、生理觀的基礎上,董仲舒卻得出了“壽有短長,養有得失”這一基本正確的看法。董仲舒和他的前輩們一樣接受了死生有命的看法,也認為人的壽命長短之質來自于天,但他同時又認為人的行為可以延長或縮短天定的壽命:“自行可久之道者,其壽讎于久;自行不可久之道者,其壽亦于不久。久與不久之情,各讎其生平之所行。”<循天之道>董仲舒接受了神仙方士和黃老道家認為養生得法可以延年益壽的觀點,但卻沒有接受他們可以長生不死的看法;雖然承認壽天命定,但卻強調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命定的壽數。盡管在得出這個結論時他依據的是并不可靠的“天人感應”法則,但這個結論本身卻使董仲舒不但遠遠超越一實際上是否定了儒家前輩的認識,甚至也超過了重視生命、追求長生的神仙方士和黃老道家的認識程度。
在長壽之道方面,董仲舒實際上兼采儒、道、陰陽、醫家及神仙家的各種方法為一爐,熔煉出了他的一套壽考養生之法。董仲舒提出:循天之道以養其身,這也就是道。這是道家說法的顛倒。董仲舒既然把天和天道理解成“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五行相生>因此必然把愛氣養氣作為長壽之法的核心內容:“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凡養生者,莫精于氣。”<順天之道>
氣應該怎樣保養愛護呢?董仲舒不愧是一代儒學宗師,他首先想到的是老師的遺訓:道德和精神修養第一:“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心之所之謂意。意勞有神擾,神擾者氣少難久矣。故君子閑欲止惡以平意,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氣。氣多而治,則養身之大者得矣。”同上引閑欲一止惡一平意—靜神一養氣,這就是董仲舒的養氣方法。與孔子所不同的是,他不是把道德修養與保身孝親相聯系,而是把它們與身體狀況相聯系,這就使得他的養氣之法多了幾分合理性
養氣之要,在于中和:“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中者,天地之所始終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如果偏離了中、和,就會使氣受到傷害。董仲舒列舉了十種損害氣的情況:“太實則氣不通,太虛則氣不足,熱盛則氣口,寒盛則氣口,太勞則氣不入,太佚則氣宛至通“郁滯”,怒則氣高,喜則氣散,憂則氣狂懼則氣懾。凡此十者,氣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怎樣才能保持中和呢?董仲舒提出了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積極、主動地保持中和之度:“男女體其盛,臭味取其勝,居處就其和,勞佚居其中,寒暖無失適,饑飽無過平,欲惡度其理,動靜順性命,喜怒心于中,憂懼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謂之得天地泰。得天地泰者,其壽引而長;不得天地泰者,其壽傷而短。”另一種辦法是被動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便之即使發生偏頗,也能及時返回中和狀態:“君子怒則反中面自悅以和,喜則反中而收之以正,憂則反中而舒之以意,懼則反中而實之以精。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故君子道至,氣則華而上。凡氣從心。心,氣之君也。”運用這種理論,董仲舒還解釋了孔子語焉不詳的“仁者壽”的原因:“仁人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疑應為“氣”多且治。”這樣,董仲舒就把孔子那里作為認識方法和道德規范的中庸之道以及衡量禮法運用尺度的“和”,改造、擴展到了對于生命現象和長壽機理的認識上。
董仲舒還十分重視性衛生對壽命的影響。他用陰陽釋男女,認為房事不節就會損害陰陽之氣,從而損壽。他認為“男女之法,法陰與陽,”主張“男子不健壯不家室,陰指女子不極盛不相接性交;”“新牡十日而一游于房,中年者倍新牡,始衰者倍中年……”。這樣就可以達到“身精明難衰而堅固,壽考無忒。”均引自<循天之道>從天人合一的認識出發,董仲舒也注意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同類相動>因此,他認為人的居處應考慮地形地貌;行為要適應季節:“高臺多陽,廣室多陰,遠天地之和也,故人弗為,適中而已矣。……氣不傷于以盛通,而傷于不時天并。不與陰陽俱往來,謂之不時;恣其欲而不顧天數,謂之不并。”<循天之道>
總之,董仲舒長壽思想的基礎是天人相副相動,核心是養氣愛氣。生命的基礎和本質是氣,損害氣就會損害生命的基礎,就會減少壽命;反之則可以延年益壽。這些思想無疑是合理的。尤其是他“壽可損益”的思想,對于長壽理論和實踐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但是,他的長壽養生思想仍然偏重于精神、道德的靜的修養方面,盡管他已經看到了養心和養身之間是有區別的,但他還是明確地把養心特別是道德修養放在第一位。例如他說:“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體莫貴于心,故養莫重于義。義之養生人大于利。”〈身之養重于義>“身以心為本,國以君為主;精積于其本則血氣相承受…使血氣相承受,則形體無所苦。”<通國身>
從思想發展角度而言,董仲舒的長壽養生思想有著重要的地位,它吸收了先秦以來各家的長壽思想,提出了一個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盡管他的長壽理論里面還有許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有的甚至十分荒唐可笑,但它對長壽問題的論述,是先秦以來諸子百家中最集中、最完整的。它發展了儒家重視精神、道德修養的思想,進一步指出其與身體和生命本身的內在聯系;它吸收了黃老道家的元氣學說和養生之道,同時否定了他們消極無為的悲觀論點;它吸收了陰陽家的陰陽五行思想,但大大削弱了在壽命問題上的神學色彩;它保留了神仙方士的一些修煉方法,但否定了人可以長生不死的神仙思想。這些對于國人特別是舊時士大夫貴族的長壽養生思想與實踐,都有深遠的影響。
但是,從實踐上看,董仲舒則遠不如同時代的黃老、道家、醫家和神仙家們,甚至還趕不上他的儒家老祖親一孔子,孔子雖然在長壽理論建樹方面趕不上這位高足,不得不說上一聲“后生可畏”,但在養生實踐方面,孔子就全面得多了:衣食住行,桶神道德,保身健身,夫子無一不為。而董仲舒卻是足不出戶,“三年不窺園”,漢武以后,兩千年中國學校重文輕武,儒生士人日益弱不經風,不能說沒有董仲舒理論的責任。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