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葬禮花了多少錢:恩親網告訴您七十五萬元!
發布時間:2020-02-22 09:26:00瀏覽量:
1916年民國總統袁世凱違背民意民心,于這年元旦悍然稱帝。他的帝制立即遭到來自全國各方面的強烈反對,并迫其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凌晨六時,經著名中醫劉竺笙、蕭龍友和西醫法人貝希葉診治無效,袁世凱尿毒攻心加上嚴重的神經衰弱,不治而死時年58歲。
袁世凱的死可以說是大快人心,痛恨帝制的全國人民自然是松了口氣,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誰來作民國總統。副總統黎元洪此時應該代理總統,而且袁世凱在臨死之前也有此遺言。所以在袁世凱死去的當天,民國政府即由黎元洪主持。
盡管袁世凱倒行逆施,但是他死的時候仍然是民國總統,他的喪葬也應該按總統的規格辦理——就是國葬。對于經過幾千年的封建國家來說,國葬是一個新鮮事物,國葬的禮節應該怎么辦?1913年葬清朝皇室的隆裕太后似乎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先例,隆裕的喪事可以說是滿清宮廷喪禮在民國社會的重現,在大量的宮廷喪禮中還有新興的民國喪禮的結合,哄鬧三天的國民追悼大會就是這新鮮事物之一。袁世凱喪事比起隆裕來規格要高,盡管當時報載袁總統臨終遺言要節簡辦喪事。
6月10日,代總統黎元洪發布策令,特派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齊三人專門負責辦理袁世凱喪事,并在懷仁堂旁邊成立“恭辦喪禮處”,“恭辦喪禮處”實際大總管是袁乃寬,具體工作由郭葆昌、童杰負責。
承辦袁世凱的喪事實在是一筆大買賣,當時北京的任何一家專業從事喪葬服務的店鋪都不可能接下來。所以這次喪事由數家店鋪聯合承辦。喪儀執事這個重頭戲由當時北京最有名的永利杠房承辦,永利杠房位于燈市口路西,有鋪面房九間,有固定工人十余人,其設備較全,清末時,永利杠房承辦過帝、后的喪事,店里常備龍風花紋的繡花綢緞,可根據要求縫制王公貴族所需官罩、幡傘等。不僅如此,該杠房還有幾個口子上的“零人頭”經常在柜上吃飯,他們隨時都可以聯絡上千人,可以說是一呼百應。永利杠房的老板姓王,所以該杠房又號稱“杠王”,口氣實在不小,實力也非常雄厚。參與承辦這次喪事的還有北京前門外東珠市口貴壽彩子行扎彩和西城六部口的“棚鋪陳”(掌柜姓陳)搭棚。貴壽彩子行和棚鋪陳規模都不大,所以他們出面聯絡了幾家同業合作承辦喪事。
袁世凱于6月6日凌晨6點去世,6月8日入殮,至6月28日出殯回他的老家河南彰德,其間在中南海懷仁堂亭靈二十一日(即三七出殯)。6月28日出殯,6月到達彰德,直到8月23日由彰德出殯下葬,歷時兩個多月。燃燈寺公墓
入殮
袁世凱于6月6日去世,去世后并沒有立即入殮,只是簡單地停放在靈床上,因為袁家內部紛爭激烈,袁世凱的七個姨太太見老爺子一死,立即為自己打算起來,搶東西的搶東西,服毒的服毒,大兒子袁克定更是六神無主,呆若木雞。一時間外面又謠傳袁世凱是服毒自殺的,袁家又聽說段祺瑞要帶兵圍困總統府斬盡殺絕,袁家內部更顯混亂。到第二天,因為天氣炎熱,袁的尸體開始往外散發臭氣,肚子也膨脹起來,嘴角流血。直到他的兩個兄弟分別從彰德和項城趕來,并將剛剛在彰德加工好的“十二辰”的陰沉木運到,方于6月7日晚十二點舉行入殮儀式,其時,除袁氏親友外,有國務卿段祺瑞及諸閣員在場??墒且蛟绖P本身身體肥胖,加上死后尸體膨脹,從彰德運來的陰沉木棺材竟裝不下,于是不得不換了一副普通的陰沉木棺材。袁氏入殮裝裹是他到天壇祭天時的禮服,頭上是天平冠,足穿朱紅色鞋。人殮完畢后,即將靈柩抬到懷仁堂正廳停放,并布置靈堂,袁世凱的各位姨太太及子女均半跪半坐哭守在靈堂兩側的草墊子上,并輪流值夜守靈。
停靈中南海
新華門外搭了三座素彩牌坊,懷仁堂門前搭了一座鮮花扎成的牌坊。由景福門到停靈處,沿途插滿各種旗旌如龍旗、風旗、八卦旗靈堂內外掛滿挽聯;黎元洪挽聯:袁大總統千古。華夏日重光,回思締造艱難,億兆生靈應感泣;勛名天不朽,太息受終危急,萬幾擘畫失師資。楊度挽聯:共和誤民國,民國抑誤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此獄;君憲負明公,明公實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如此等等,鋪天蓋地,俱是軍界、政界要員手筆。
懷仁堂內外,擺著大批的紙活冥器,有高大的牌樓、享殿、輪船、汽車、馬車、紙人紙馬及各種日用器皿,一應全俱。還向豐臺花廠定做了松鶴、松鹿、松亭、松人、松匾等等,全用樹枝扎成,非常好看。袁世凱的銘旌長約二三丈,用的是整幅紅緞縫制,上面鑲金字,寫著“大總統”的官銜。比普通銘旌要高大出許多。懷仁堂門前擺著“太平杠”,為的是預備火災發生時,便于移動靈柩。32名杠夫分日夜兩班看守,永利杠房還將當年的“堂罩”(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官罩)也送了去。
祭奠
6月8日上午9時,黎元洪親赴中南海懷仁堂上祭,恭行三鞠躬禮,報載黎公“感極落淚”。下午2點以后,在京官員赴靈堂祭奠的絡繹不絕,對于上祭人員資格及所著服裝都還沒有統一的規定,所以靈堂前顯得比較雜亂。
既然是國葬,就要由國家機關出面組織。因此袁世凱的喪葬禮儀便顯得非常正式而且隆重。且看6月10日〈大公報》題為袁大總統喪儀錄》的報道:
“袁大總統”薨后,所有喪禮及各文武官吏對于志哀祭禮一切事宜經禮制館參照中西典禮,恭謹議定并知照國務院通告全體遵照,茲將其喪禮議定條目謹志于下
(一)各官署、軍營、軍艦、海關下半旗二十七日,自6月6日起。出殯日下半旗一日;靈棒駐在所亦下半旗至出殯日止。
(二)文武官吏停止宴會二十七日。
(三)民間輟樂七日,出殯及國民追悼日各輟樂一日。
(四)文官左臂纏黑紗二十七日。
(五)武官及兵士于左臂及刀柄上纏黑紗二十七日。
(六)官署公文封面紙面用黑邊,寬約五分,二十七日。
(七)官署公文書蓋用黑色印花二十七日。
(八)官報封面用黑邊,寬約五分,二十七日。
(九)自殮奠之后一日起至釋服日止,在京文武各機關除公祭外,按日輪班前往行禮,班次另單定之,各附屬機關即隨同主管機關前往。京外大員有來京者即以到日隨本日輪祭機關前往行禮。駐京軍隊按日分班在新華門舉槍行敬禮。
(十)各省及特別行政區域與駐外使館自接電之日起,擇公共處所由長官率同僚屬設案望祭凡七日。
(十一)出殯之日鳴炮一百零一響,官署民間均輟樂一日,京師學校均于是日輟課。
(十二)新華公府門前置黑邊素紙簽名簿二本,一備外交團簽名,一備中外官紳簽名用。
(十三)軍隊分班至新華門舉槍致敬,此節由陸軍部辦理關于這個公告,還有兩則花絮。先農壇內的樂舞講習所以樂舞為職業,如按民間輟樂七日的規定,七日后這里依然要“歌舞升平”,與袁大總統喪事太不相襯,于是內務部不得不專門知會該所,停課二十七日。另一件事是公文所用顏色的規定,當時清遺皇室的公文不但沒有在四邊印以黑邊,而且駭然蓋著朱紅大印,為此內務部知照清室,將印改用紫色,清皇室答復說,當年隆裕太后喪事并未有此規定,竟不予理睬。
為整頓靈堂前秩序,“恭辦喪禮處”通告各機關團體,除早祭、公祭外,內外官員特別上祭時間定在上午十點至十一點、下午四點至六點。6月13日國務院通告大喪典禮祭奠事項:
(一)每日謁奠禮節均著大禮服(不佩勛章),左臂纏黑紗,脫帽三鞠躬。臥龍寺公墓
(二)祭品用蔬果酒饌,按日于上午10時前陳列。
(三)在京文武各機關及附屬各機關每日各派四員由各該長官率領于上午9時30分齊集公府景福門外,10時敬詣靈筅前分班行禮。
(四)單內未列各機關有愿加入者可隨時赴府知照,亦于每日分班行禮。
(五)外省來京大員暨京外員紳謁奠者可隨時赴府簽名,于每日各機關行禮時另班行禮。
(六)外賓及蒙、藏、回王公等謁奠者,即由外交部蒙藏院派員,不拘時日,先期赴府知照,屆時仍由外交部蒙燕院派員接待,導往靈筵前行禮。
(七)清室吊祭時,應由特派接待員接待。
(八)除各機關每日謁奠外,其各機關中如另有公祭者,先期一日赴府知照另班上祭。
祭奠
6月18日為初祭日,代總統黎元洪于是日辰時率領文武百官到懷仁堂舉行典禮,代總統親自祭奠,自然非常鄭重,其文之繁,節之縟,是普通喪葬不能比擬的,略述于下:恭辦喪禮處先就寫好祭文,在寶光門外放好了燎床。6月18日天一亮,即將饌筵設于靈筵之前,饌筵前置奠幾,設奠池,靈堂內東面擺帛篚尊案,西面擺祭文案。這時國務卿以下各文武官員早已穿戴齊整齊集景福門外,文官一色的燕尾服,武官大禮服,警官警禮服,有勛章者可佩勛章,戴大綬,各人均左臂纏黑紗,軍警佩刀之刀柄也系黑紗。內尉官則在懷仁堂左右班立,左立于尊案東面,右立于祭文案西面。
祭奠開始,引禮官先引國務卿進景福門,到行禮的位置站好,再引文武百官進景福門分文東武西兩列站好,每列特簡任在前,薦委任在后。然后是各執事官就位。只剩贊禮官兩人在景福門外恭候大總統。八點,黎大總統在侍衛武官的擁簇下來到景福門,由軍樂隊奏樂、贊禮官導引,從萊熏門中門走到行禮位就座,全體官員起立,向大總統敬禮。前贊引官禮贊:“就位”,大總統就位,通贊官贊:“皆就位”,文武百官就位,面向北而立。通贊官再贊:“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大總統以下都三鞠躬。鞠躬完畢,贊引官贊:“進帛”,司帛官用雙手奉上帛給大總統,大總統雙手接帛,高高舉起,交給司帛官陳列在帛案上。
贊禮官贊:“讀祭文”,展祭文官兩人便走到祭文案東北向,展開祭文,讀祭文官即高聲頌讀,讀畢,展讀官將祭文卷起來,放到帛篚里。通贊官贊:“鞠躬”,總統以下官員鞠躬。贊禮官贊:“祭酒”,司爵官向大總統進爵,大總統接過酒爵奉上,再由司爵官將酒爵敬獻到奠幾上,如此三爵,情形如普通喪事中的奠酒。奠酒完后,通贊官再贊三鞠躬禮,接著贊:“送燎”,捧祭文官和司帛官即將祭文和帛送燎,從中路出。此時,贊引官引大總統退往東旁,西向而立,文武百官皆退往西面,西向而立。送燎后,各復其位。最后贊引官、通贊官引大總統和文武百官順次退出。禮畢6月23日為大祭日,黎元洪委派國務卿段祺瑞前往祭奠,6月27日為祖祭日,總統特派內務總長王揖唐前往祭奠,典禮情形如初祭。
三、國民哀悼會
6月17日,京師總商會發布公啟,號召國民于6月21、22、23日3天在北京先農壇開國民追悼大會。所需經費數萬元,表面上由總商會負責,實則由市政公所、內務部及各官衙撥給。大會會場設在先農壇,會場布置十分宏大。計有:
(1)天橋及先農壇頭道壇門搭有素綢牌樓各一座,均用黑、白、藍三色綢扎成。
(2)先農壇二道壇門搭一席棚,為簽名處,所有車馬都在這里停放。
(3)太歲殿前殿作為追悼會會場,殿檐前扎有素色牌樓一座,牌樓頂額書“崇德報功”四字,龕中供袁世凱遺像,遺像前設幾,幾上陳列花圈、鮮果,幾的東角落為僧眾唪經處,西角落為道士唪經處,大殿內外懸掛各界挽聯。
(4)殿外搭一排席棚,作為各界集合和休息的地方。殿外還設有哀樂隊一隊,以備上祭時奏樂之用。
6月21日為追悼會第一天,這天天氣格外晴朗,上午七時,有國務總理段祺瑞特派代表和各部院機關人員、軍警約三千人,還有在京各學校和首善工廠的工徒約千人及商界人員參與祭奠,祭奠人員從東面入殿,奏樂一通后,有司禮贊三鞠躬,各人皆鞠躬,再從西殿門出去??墒亲返繒F場“國民”寥若星辰。下午點鐘后,一些市民面帶喜色、高高興興來到先農壇,因為今天天氣和好,出來游玩,“殊足暢人胸襟也”。后來追悼會場突然來了一大批“國民”,追悼故前大總統,足有數千人,可是這幫人卻罵罵咧咧、不以為然。原來他們是一批軍警改扮強迫前來的。22日、23日兩天,祭奠人數更少,大殿里只聽到僧眾唪經喃喃,袁總統遺像凄然地擺在龕上,真是不得民心。
四、念經
般人家請和尚、道士念經,在念經所用人數上有一定之規,每棚經多用單數如九、十一、十三位等,最多也只十三位。袁家請和尚念經也用單數,卻用了十五位。這班和尚是從北京有名的廣濟寺、拈花寺和戒臺寺三處請來的,各十五名,共四十五名。喇嘛經是從雍和宮請來的,這15名喇嘛身穿黃繡龍紋大袍,頭戴大絨邊禮帽,攜有大鼓、大鑼、剛洞等,嚴然是喇嘛“打鬼”的格局。
道士是從白云觀請來的,道士作佛事很好看,主要是他們一天早、中、晚三次更換道袍。來的時候都身穿繡團花緞子道袍,三次更衣分別為黃、紅、綠三色,道袍不僅顏色不同,上面的繡花圖案也不同,除中間兩位法師外,其余十二名道士每兩人一種圖案,共分六種,十分鮮艷悅目。除一七、二七、三七外,只每天一棚經,作七的日子則五棚全到,十分熱鬧。6月26日這天是總統祭奠唪經日,此次參加人員除初祭人員外,尚有駐華外交使團和清室代表,禮節一如初祭,只是大總統進殿就座后,有侍者引喪主先于靈筵前祭奠,然后由大喇嘛帶領喇嘛們入殿念經,念經畢,大總統及各官員祭奠開始。金土坡公墓
出殯前之準備
袁世凱靈柩擬定6月28日正式出殯運回老家河南彰德,為此次出殯,恭辦喪禮處著實忙了一陣子。其中涉及的工作非常繁雜,從出殯路線、沿途警衛、路祭安排到參加人員、出殯執事列車布置等等,都需一一部署。
出殯路線:6月26日,恭辦喪禮處發出通告,袁世凱出殯時間在6月28日午前6時正式出殯,路線為:從新華門出,沿西長安街,到金水橋,再由金水橋折向南,出中華門、正陽門,到達京漢路車站,并在車站設棚祭奠,下午2時正式開車。新華門外東柵欄門口窄小,不利靈柩通行,恭辦喪禮處即令內務部工程隊將其暫時撤除。靈柩經過之處,鋪設黃土,并潑上清水,可使黃泉路上不起灰塵。
二、沿途警衛:由警察總監吳炳湘負責,提署、警察廳已命令兩翼游緝隊、警察隊及內城巡警分班看守內城袁柩經過地帶,外城經過地帶由南、左兩營游緝隊、警察隊及外城巡警分班看守。西便門外至馬官營交界地由右、中、北三營游緝隊和外火器營練軍分班看守,由馬官營至良涿等縣令京兆警備隊分班照料。
三、參加人員:恭辦喪禮處送殯人員如下25日發出通告具體布置
甲:赴彰德人員
(1)大總統特派承祭官一員(黎元洪指派蔣作賓前往)
(2)文武各機關長官及上級軍官佐(需先照知喪禮處核準)
(3)文武各機關派員(喪禮處另行通知)
(4)其它送殯人員(須向喪禮處申報)
乙:送至中華門內人員
(1)外交團。
(2)清皇室代表。
丙:送至車站人員
(1)國務卿、國務員及其他文武各機關長官。
(2)文武各機關各派簡任以下人員四員。
?。涸谥腥A門內恭送人員:文武各機關人員及紳商學各界(不限人數,在中華門內指定地點恭送,此處已搭建帳幕二十個)。
要求參加人員的服飾:執紼官員都穿著制服,沒有制服的可穿燕尾服,帶黑領結、黑手套,有勛章綬帶者可以佩戴,各人左臂及刀劍柄纏黑紗。其余各文武官員、紳商可以穿甲種大禮服及軍常服或乙種禮服,學生必須得穿制服、右臂纏黑紗。
四、車站布置及列車準備:西車站外,已由“棚鋪陳”及“貴壽彩子行”搭好了藍白素彩五門牌坊一座,三層路祭棚一座,棚內設有大鼓、鑼架、梆點、金執事等二十四件,各種顏色的幡、扇、牌十二件,設有祭奠桌,上面擺著五供和一席祭菜,準備焚香點燭。車站往南一帶都圍上了席墻,防止看熱鬧的進入。因為西客站站門窄小,下令讓工匠將站門及玻璃窗撤除,并將客站北邊小墻撤除,使鐵路軌道與站臺相連,以便運靈上車。車站各客廳也都改作了休息室。
運靈的列車是1913年隆裕太后出殯時所用的,經京漢鐵路局改制,里外油漆紅地彩畫、流云嘉禾,中飾國徽,外面罩紅絡,車廂內涂白色。還準備有花車一輛,作為靈堂,是袁氏家屬守靈的地方,內設供桌,擺有五供及祭席。車內飾以藍色素彩子,并裝有電燈,車前扎松柏及彩綢
333
列車分為三列,第一列裝袁世凱靈柩、祭奠用品以及送殯官員和家屬,還配備了消防隊和消防器材預防火災。
五、演杠、晾杠:6月25日下午12點到2點,沿著送殯路線演杠。6月27日,永利杠房將80人大杠(即皇杠)擺在新華門前晾杠。
出殯
小請
6月28日起杠之前,袁世凱的大太太、姨太太、兒女及丫環和各地親戚先在靈前行三跪九叩禮,大總統代表及各文武官員、清室代表行大兒子袁克定身穿麻衣,頭戴麻冠,在司禮的喊聲中將一瓦盆摔得粉碎。
只聽杠夫頭目唱道:“請駕、請駕”,又唱:“太太們上轎啦!”響尺清脆的敲擊聲和樂隊的哀樂聲同時響起來,只見罩著帶金頂黃緞生龍紋官罩的袁世凱靈柩由三十二名身穿緙絲鑾駕衣、黃套褲、青布靴、頭戴雞翎帽的杠夫抬了起來。杠夫的前頭是兩名身穿孝衣的響尺,靈柩的四角各有一名手持丈許木桿(上有小旗)的撥旗;官罩的金頂上向四角伸出四根黃絲繩,系在杠的四角上(拉幌),以免金頂晃動。另有四人各背一條高約兩三尺、上漆并有雕刻的凳子,預備中途停留的時候將靈柩墊起來。靈柩的后面,還有兩名響尺。
袁克定左手拿著引魂幡,在兩名侍從的扶持下走在靈柩的前面,袁克定以下各男孝屬都是左手持哭喪棒一根,各有兩名侍從扶持,走在靈柩后面。袁世凱的大太太身穿麻衣、麻布包頭、帶五個白棉球,其余姨太太頭上帶三個白棉球,媳婦、女兒則兩個白棉球、一個紅棉球,女傭人、丫環均穿白孝衣,在小杠請起之后,大太太抱起“寶瓶”,登上轎子,其余女眷也登轎,隨靈柩出發。味江陵園
32名小杠在前面樂隊的帶領下,緊隨著銘旌、各色冥器和旗、傘、幡等,出了萊熏門,經寶光門,沿著中南海西岸,經過仁曜門、豐澤園前,再沿南海岸,出新華門,黎大總統早就在新華門外等候,看到靈柩出來,向靈柩一鞠躬,隨即退下。背著凳子的四名杠夫即將凳子放好,靈柩平穩地放在凳子上,換上80人的皇杠,出殯隊伍開始出發行列。
袁世凱出殯可以說是盛況空前,令北京人大飽眼福。三年前隆裕太后奉移山陵,也沒有如此龐大的鋪排。出殯的前導隊伍已到達西客站,后面的大杠卻還在新華門,隊列延綿數里,沿途人山人海,軍警林立,市民爭睹,萬人空巷。據報載,當年隆裕太后出殯時,前門外看熱鬧的人數太多,以致將橋欄擠塌,竟發生有人墜河而死的慘劇。為防止重蹈覆轍,這天6點多鐘,當局派了巡警多人在正陽門橋上防止人民登橋觀望。且看袁世凱出殯行列五色向導旗十面。由十二名騎馬警察率領身穿禮服、騎馬的保安隊十人先開道,仿外國儀仗隊的槍式旗桿插在馬鞍鐙上。
二、陸軍儀仗隊一團。穿一灰色軍服,挎水壺食袋,槍支夾于右肘下,槍口向下,以示哀悼。團長帶隊并附團旗。
三、海軍軍樂隊。大小樂器均纏以黑紗,沿途奏哀樂。
四、海軍陸戰隊一排。
五、道樂一部約六十人。為內務部教練的樂舞生,手鼓班,笙笛一班,每班各有兩名領班,執檀板擊節先行,由教習四人著大禮服領隊,諸生均藍色綢繡白花青緣制服,皂靴方頂冠。六、撒紙錢。袁家雇了京城最有名的“一撮毛”。他的身后有三四個伙計幫他從轎車里拿紙錢。裝紙錢的轎車就有好幾輛。袁家所用紙錢為金黃色,經“一撮毛”憑空一撒,金黃色的紙錢從空中紛紛分散開,閃著金光,沸沸揚揚地飄下地來,情形十分壯觀。從新華門開始,一直撒到西客站。
七、催押鑼五隊二十人。一隊四人,兩人扛鑼,兩人打鑼,均穿綠色鑾駕衣。這二十人并非集中行走,而是插在行列各段,以鑼聲指揮隊伍行止。
八、銘旌一座32人。白藍彩綢飾銘旌一座,由三十二名杠夫用朱紅杠抬行,兩邊有不騎馬的騎衛士隨行,后有四名衛土管帶官著戎服隨行。
九、香幡二十四把。以白緞為底,繪各種花紋,分春夏秋冬四種花樣,每樣六把,花紋都由特制的線香鑲在上面。
十、金執事四十八名。分金立瓜、金天鐙、金鉞斧、金拳三尖刀、斬馬刀、青龍刀、象鼻刀、金輪槍、金鏤槍、金傘槍等四十八種木制金漆儀仗,執事人均身穿綠色鑾駕衣。
十一、花圈五十對。為各方所送,由五十名穿孝衣執事持行
十二、大車一乘。內放袁氏生前所用各色器皿,均為皇帝所用之物。其車金蓮頂、四流云瓦脊,四座蹲獅,絳紅色,四面玻璃。有承宣官員兩名,著禮服坐車前;送引軍官兩名,乘馬前行,騎衛士四十名,騎馬分左右護送;另有司御校尉四名,騎馬兩人,引車兩人,均著黃紐袢之紅緞制服。
十三、十二章方旗十二隊。分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黻黼十二色。
十四、方傘兩柄。紅緞,分繪虎、獅,由禮服外尉官領行。十五、圓蓋兩柄。紅緞,繪金嘉禾,隨禮服外尉官行。十六、十二章團扇十二隊?;y及顏色與十二章方旗同,由四名外尉官護從。
十七、幡傘六十柄。分黃、紅、綠、白、紫五色,每色各十二把,由穿綠色鑾駕衣執事抬行。
十八、和尚、道士、喇嘛各十五名。持引幡、經幡和各種法器
十九、“清音”樂隊。十三人,有雙管、雙笙、雙笛和九音鑼等
二十、公府“清音”樂隊約六十余人。穿青呢制服,樂器纏黑紗,隨行奏樂。
十一、白素彩八抬彩亭一座。杠夫均穿綠色鑾駕衣,頭戴紅纓金邊帽
二十二、四抬祭牲臺一座。杠夫穿綠色鑾駕衣,戴寬邊黃帽
二十三、松活四十八件。即松亭、松鶴、松匾、松人等四十八件,執事抬送。
十四、八抬進香亭一座。杠夫穿綠色鑾駕衣,戴寬邊黑帽
二十五、“金山”、“銀山”十二隊。紙糊冥器,穿綠色鑾駕衣執事抬送。
二十六、虎頭金牌十二隊。朱紅漆,每個牌頭上繪金色虎頭。執事抬送
十七、金牌、紅牌十二隊。上寫“肅靜”兩字,執事抬送。
二十八、黃鷹、細狗、駱駝、蒙古包十二對。禽獸身掛紅綢彩球,由身穿緙絲鑾駕衣、黃套褲、青布靴的執事牽引,黃鷹則架在執事臂上。
二十九、綠色魂轎一乘。八抬,供袁世凱牌位。轎用綠呢作面,鑲黃邊,青穗垂邊,繪金色嘉禾,杠夫著藍色紅章服。兩邊走著提爐、提燈各四對。隨步衛士二十四名。三十、雪柳四十八名。由身穿孝衣的十余歲少年持行。三十一、總統府“華樂隊”。七十余名,奏民族樂曲,穿青呢制服,系孝帶子。
三十二、大影亭一座。八抬,亭為藍白色,扎彩綢。內立袁世凱遺像,杠夫穿孝衣抬行。
三十三、座傘兩柄。傘為大黃色繡緞,垂黃絲絨穗子。一人手持,兩人拉晃。
三十四、坐騎四匹。為袁世凱生前坐騎,分飾中、西式鞍鑾各兩式,由護衛司令處派司御衛士牽引。
三十五、“洪憲”皇帝寶座。八抬,為袁世凱稱帝時所預備。四角盤龍,金漆加繪五彩花紋,椅腳雕金漆小獅子。三十六、虎皮椅一座。八抬,隨影傘一頂。三十七、冠服亭兩座。分置大元帥及陸海軍大禮服并纓冠各一襲,后隨內尉官四人。
三十八、寶星勛章亭兩座。亭內設袁世凱生前各種寶星勛章,隨內尉官四人
三十九、“小拿”四十八名。各人背挎方盤,二十四盤內盛袁世凱生前喜好的古玩玉器各一件;另二十四盤盛仿前二十四盤古玩玉器的紙糊冥器。四十八名少年身穿短絨翻羊蓋皮襖,口內發出哭聲,嗡嗡而行。
四十、挽聯數十對,由執事手持送行。
四十一、執紼人員四百余人。包括國務卿以下文武官員三百余人,清室代表和駐華外交使團百余人。文官黑色馬褂藍色長袍,武官軍服,均胸掛白花,臂纏黑紗,步行執紼。兩旁有馬步衛士執矛而行。清室代表及外交使團止送到中華門,即與外交大臣曹汝霖辭別,袁克定也答禮。
四十二、袁生前侍衛武官侍從翊衛使、文武承宣官等。孝服,執紼而行。
四十三、白布孝幛三架及喪主以下男家屬百余人。孝幛寬達數丈,簇擁百余孝屬徒步而行。喪主袁克定由兩名侍從扶持,另有一人為他打扇。
四十四、八十人大杠。杠成“”圖樣,杠夫兩班,除抬杠八十人外,有響尺四人、撥旗四人、拉晃四人、頭目兩人,實為九十四人,兩班一百八十八人。兩班分紅綠兩色。杠夫身穿緙絲鑾駕衣、黃套褲、青布靴,戴雞翎帽。撥旗在前,響尺前后兩名分左右行走,指揮步伐,拉晃在四角行走,頭目殿后。四十五、衛士八十人。隨靈柩而行。
四十六、“后擁”四十八人。持后護刀、后護槍、后護扇、后護星、后護拳、后護鏟、后護錘等四十八件。
四十七、女孝屬轎約一百余乘。白布轎坐大太太、女兒、媳婦等。轎無頂,四人抬,大太太轎后有兩人抬小轎四乘,坐大太太丫環及老媽子;藍白相間布轎坐姨太太等,每轎后有兩人抬小轎兩乘,也坐丫環、老媽子;藍黑相間布轎坐遠親及袁世凱生前部下女眷。另有馬車若干,坐政府高級官員女眷。西客站路祭。
上午10時,靈柩抵達西客站,抬入路祭棚,放置在金漆木凳上,由國務卿段祺瑞主祭,奠酒行三鞠躬禮,文武官員排隊陪祭。祭畢,用二十四人軟杠將靈柩抬上月臺,上靈車。12點15分,靈柩車及袁氏眷屬車開動,其時西便門鳴放禮炮一百零響;下午1點,儀仗人員及喪禮人員和杠夫等車開出;3點,送殯至彰德人員列車開出。從前門車站到西便門外沿鐵路有禁衛軍及模范團馬隊舉槍敬送。
洹上村治喪
彰德迎靈
靈車經過的城市,如保定、邯鄲等地,都有地方文武官吏搭藍白素彩路祭棚路祭。第二列車最早到達彰德,在站內搭起了座藍白素彩五門牌坊,一座路祭棚(設有鑼、鼓、梆、點及金執事、幡扇、傘、牌、祭席、五供等)。路祭棚外搭兩座酒席棚,有官座十六個,以備招待第三列車送殯人員和前來迎靈的地方官員。靈車到達后,將靈柩抬下來,送入路祭棚,由彰德官吏祭奠,然后上八十人大杠,一切執事都是從北京隨車過來的,一如在京出殯情形。只是兩三丈高的紅緞銘旌是在彰德扎的。送殯隊伍一直將靈柩送到彰德城東郊約三、四里地的上洹村。上洹村袁宅布置及吊祭。
上洹村的袁宅有二百余畝,四周有二三丈高的圍墻,圍墻四角有守望角樓各一座,中間為一高大的門樓。圍墻內建有五重高大的瓦房,每重正房五間,左右有廂房和走廊。靈柩即停在第五重的中間廳里。隨車從北京來的棚匠和扎彩匠在這個院子里搭起一座“一殿一卷”有五丈多高帶走廊的兩層大靈棚,這靈棚四面出檐,上作獸脊,以葦席扎成,上下兩層裝窗戶。棚內四周用藍白綢和布制作各種彩子,花樣繁多。靈棚材料全用杉桿和蘆葦,氣度不凡,足以顯示北京棚行、彩行的高超手藝。靈棚上層擺著從北京運來的各種冥器,下層懸掛著僧道誦經所需的紅綠黃白四色大幡十二件。
靈前搭有月臺一座,用藍白綢扎成素彩,底為犀牛座,四根抱龍座,上有天花板。月臺上有系白圍布的靈幾,供著三尺多高的白底藍花瓷器五供,還有一桌祭席和爵杯等。靈幾正面供袁世凱大遺像。像前點著香燭,從6月29日到達到8月23日安葬,這香燭晝夜不滅。月臺下預備白氈毯,為孝屬們跪用,如祭客用則要加一塊紅氈毯。靈前還有十六個官座,桌圍、椅靠均為繡花白緞,備賓客休息。以上是第四個院子的情形。第三個院子是經棚,比靈棚略低,帶獸脊,四面出檐。兩層,上層是和尚、道土喇嘛念經的地方,四圍著紅、藍、白三色綢布扎彩;下層為客座,用白綢藍花桌圍椅靠。念經每天一棚逢七則三棚齊上。吊客祭奠,發給白花一朵,垂著一布條,寫著“來賓”兩字,茶房和工人戴藍花,聯著布條,并憑此出入袁宅和吃飯。
另外兩院則搭平頂酒席棚。棚內四面扎紅綢彩子。袁家酒席分三等,上等為四水果、四冷盤、四熱炒、四大菜,招待吊客;中等為四冷葷、四熱炒、三大葷,為總管、賬房等吃;下等是四熱炒、二大菜,是茶房工人吃。每餐總共要開一百多席,可謂豪富。所有彩子每七天換一次,更換彩子的花紋。
開吊這天,各種綢緞素幛、挽聯、花圈掛滿各處,開三棚經,祭吊賓客無數,每頓要開到二百余桌。下午五點送庫,家屬和來賓約千余人將大量的紙活冥器送出大門外焚化。晚上三棚經搭三個臺子施放焰口,各類樂器響成一片,熱鬧非常,直鬧到天明。
點主
8月22日,袁宅舉行點主儀式。在點主之前,先得寫主,寫主通常是在點主的前一天舉行。為袁世凱寫主是在8月21日。袁世凱的木主是約兩、三尺高的金絲楠木做成,上面雕著龍鳳,帶犀牛座。寫主官是一位前清遺老,身份不低。
只見他身穿藍袍黑褂,站在寫主桌旁,袁克定則在桌下方先向老先生行三跪九叩禮,然后跪在墊子上等老先生寫主。寫主官先寫木主內函,即袁世凱的生卒年月時辰八字及其子孫名字,再寫外函,即袁世凱的官銜和名字,外函上的“主”字寫成一個“王”字。寫好后,由袁克定將木主捧到靈前,用一方青綢、一方紅綢蓋好,回來再向寫主官跪謝,這個寫主儀式據說用了三個多小時。
8月22日袁宅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院內各處均換上紅色彩子。請來題主(即點主)的是袁世凱的老友徐世昌,此人為光緒十二年的進士,充任過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和武英殿協修,為袁世凱生前的主要謀土,此人后來給不少大人物點過主徐世昌來的時候,按規矩,袁家要到半路上去接。這接題主官也要不少儀仗,袁家派出開道鑼一對,金執事十二件,幡扇、“肅靜”、“回避”牌和官銜紅牌十二隊,官銜紅牌上寫有徐世昌所任清朝的各種官銜,清音一對十六名(有雙管、雙笙、雙笛等),八抬虎皮椅一座,大紅段繡花座傘一柄,轎夫及執事均穿紅駕衣、戴紅纓帽,迎接隊伍中有“大贊”和袁家的親友。但徐世昌并不坐袁家的轎子來,而是坐馬車,隨著儀仗隊來。他一到袁家門口,“大贊”開始贊禮,袁克定換上藍袍黑褂,在門口行三跪九叩禮迎接,還奏樂鳴炮。
吉時一到題主官和兩名襄題官還有大贊都穿上藍紗袍黑紗褂,頭戴前清的大紅纓涼帽,題主官徐世昌拖著翎毛。大贊開始按規定程序司儀。題主官和兩名襄題官走到靈前預先擺好的方桌旁站好,襄題官分立左右兩側。桌子帶紅綢桌圍,上面焚香點燭,袁世凱的木主仍用紅、青兩色綢蓋著擺在桌上,桌上還有兩方硯臺和裝著一只白公雞的雞籠。大贊司禮之后,袁克定即隔桌向三人行三跪九叩禮,然后跪在墊子上。一通鼓樂之后,左右襄題官開始磨墨,一個磨黑墨,一個磨紅墨(銀朱)。
磨好后,襄題官將木主打開,磨朱墨的襄題官用一枝新筆(叫“文章一品”)蘸朱墨交給題主官,題主官面向東方,吸一口氣(“生氣”),再口噓在朱筆上,先在神主的“王”字上加一點,點完即將筆往背后一拋,自然有親戚在背后等待多時,據說用這筆寫文章考科舉如有神助。之后,另一襄題官用另一枝新筆蘸上墨,題主官再向東吸口氣,噓在筆上,復點一次。
點完兩次之后,一名茶房伸手把白公雞捉將出來,用金針刺破雞冠,由一名襄題官用第三枝新筆蘸上雞血,交給題主官點第三次。點完之后,司儀司禮,在奏樂聲中,袁克定跪在墊子上叩頭不已。襄題官再將神主放入函內,茶房用青、紅綢和五色絲線在木主上扎一彩子。袁克定再向題主官、襄題官三人致謝。然后由他捧著木主,安放到靈前。安放好后,題主官還要“贊主”,即取出一篇早已準備好的悼念性文章朗讀,主要是贊美死者生前的“豐功偉績”。讀完之后將文章放到木主的函內,點主儀式才算結束。
休息一會兒,袁克定換上孝服,徐世昌即以賓客的身份向袁世凱致祭。然后擺上上等燕翅席招待題主官和襄主官。因為點主不但可助死者超度,還能給后代帶來好運,不論對死者還是為生者都有好處,所以這招待總應是最好的:四鮮果、四干果、六炒菜、六點心、六飯菜、十二個大菜,均用江西細瓷高碟裝好,上面還繪著萬壽無疆的花紋。題主官和兩名襄題官每人一席,高踞首座,由大贊和有身份的來賓作陪。吃喝完畢之后,袁家還要送給他們現款和衣物作為酬謝。
出殯下葬
8月23日為袁世凱出殯下葬的日子。這一天衰宅換上新的素彩,將從北京運過來的各種執事,雇一批當地人打起來,用80人大杠(杠夫、轎夫、扎彩、僧道等均從北京來),如在北京出殯一般,送到墓地。到達墓地后,改用二十四人杠抬入墓室大殿。等到擇定的時辰,才將靈柩安放到正中石座上,袁克定率眾孝屬向靈柩行禮。行禮完后,走出石室,閉上石門,在墳地上將紙糊的房屋、香幡、香亭、松亭和無數的紙錢等冥器一并燒起來。這才算結束了袁世凱的喪事。
墓地及喪事費用
袁世凱停靈北京的時候,恭辦喪禮處就已派兩人到河南彰德上洹村為袁世凱選擇墓地,6月22日,又令河南督軍田烈文總理墓地建筑事宜。直到袁靈柩運回彰德,才選定離袁宅約兩里地的太平莊。恭辦喪禮處在袁柩運出北京后即已撤消,辦理袁墓地的由田烈文領導的“董理墓地工程處”全權處理。工程處計劃用混凝土修建一個類似城門洞一般的“穹室”,再修上隧道、石門、石墻等,這需要相當的時日。因當時時局動蕩,袁家家屬希望早日下葬。于是在勘定的墓地上,先修一個磚壙,于8月23日將靈柩入土。下葬后,工程處仍繼續招工建墓,直到1918年6月才全部竣工。
袁世凱的墓地占地140畝,墓地迎面是一高大的綠琉璃瓦頂的石牌樓,過牌樓是左右對稱的石相生,有石柱、石馬、石虎、石獅、石人等。走過石相生是一個碑亭,碑亭后面是“饗堂院”,饗堂院有大門、圍墻,主建筑是七開門的饗堂,名景仁堂,兩邊修有東西配房。景仁堂里供著袁世凱的神位,陳列了袁世凱生前慣用的家具和各種器皿如書桌、書柜、辦公椅、西式床、洗臉臺、小便柜等等,還有托盤、醋醬碟等日用家什。
過了饗堂院后,便是袁世凱的墓地,墓地前有一座鐵門,袁世凱墓是一個巨大的圓丘,有一個三層高的大墓臺,圓丘周圍是一層洋灰鐵筋的套墻,將圓丘保住,很是氣派。墳墓分兩層,上層為室頂,用紅花崗巖砌成,高有三四丈;下層為石室,有兩扇雕龍紋的大石門;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朝房五間,大殿中間有石桌、石座,石料為漢白玉。大殿石桌上陳設五供及袁世凱生前愛好的各種古玩玉器。兩邊有“金燈”兩座,高有四尺,注滿了燈油,下葬時點上。
整個墓地周圍有袁家種植的松、柏、梅、槐由當地政府命名為袁公林。袁家推薦一人作袁公林的管理員,另雇有司事、打掃夫、夫頭等十幾個人,有祭田十頃作為他們的日常費用。后來又成立了袁林董理社,主理各項事務。
袁世凱的喪事費用,報載當時政府撥款五十萬元承辦。據哀靜雪《我的父親袁世凱》一文說,在北京辦事就化了近九萬元,移靈、購墓地和安葬化了幾十萬元,政府撥款到此已用得差不多了。當時估計還需五十萬元,所以袁生前舊部如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聯名公啟募捐資金,從大總統、國務卿、各部長官、各省督軍及下級軍官、政府官員等都有捐贈,大多數是一萬元,最少也有二千元,總共收到募捐款二十五萬余元。也就是說袁世凱的喪事前后花了約七十五萬元。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