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其它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莊嚴肅穆??图胰藢τ诖?,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于繁文縟節。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等等。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有很小的變化。 一、臨終之處理 為死者沐浴、容顏、括發(頭發梳理后挽成鬢)、更換壽衣,并在尸前陳設祭奠物。俗稱小殮。
1、客家人重倫理,親人感情甚篤。有疾,必延醫救治。如已病入膏肓,藥石罔效,即隨時觀察其氣色五官,急召子孫親人,隨侍在側。若臉色蒼白,眼耳鼻舌縮小變形,飲食少進,即移寢于廳堂,放上門板,鋪上草席或篾席,讓病人臥其上,男左女右,頭在里,腳在外。將原穿衣服剪開脫下,最外一件換上壽衣。(壽衣,色藍,六十大壽時,一般由女兒出資購買),過去有"上六下四"之說,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褲子。然后掛上帳。子孫守其旁,以盡最后之孝道。
2、客家風俗重視送終。出門在外的千方百計趕回家,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后一面,顯得孝順。當病人氣絕時,點上香燭,在死者腳尾米把遠,放上一個大錢爐或一口爛鍋,孝子賢孫雙腳跪下,燒一定數量的紙錢,稱之"燒倒頭紙" 或"燒升天錢",讓死者到了陰間不缺錢用。然后香燭一直要燃到安葬為止。有"香火不斷"之意。
3、燒紙錢時,子孫大哭。述其死者的苦楚和對子孫的厚愛,以示死者不該離去之意。
4、當病人氣絕時,以紅布或紅紙包一塊玉或金或銀元或硬幣,塞于死者口中,稱之"含玉",以示吉祥。
5、當病人氣絕時,馬上殺一個公雞,稱之"洗腳雞"。并煮成八分熟,置于為死者擺放的香桌下用籮筐照好。并烤七個小麥面餅,用柳條穿上放于死者手上,稱之"打狗板"。
6、死者足尾置一盞清油燈,稱之"長明燈",為死者照明,不迷路,順利到達陰間。并倒擺一板凳,凳面朝里,觸腳。凳后放一碗飯,上置熟鴨蛋一個,插上筷子,稱之"腳尾飯"。飯后置一香筒,點香拜之,香不可間斷,并燒腳尾紙(用銀紙)。另置盞清油燈在死者頭側,不能超過頭頂,一天三次即早中晚慢慢向腳下移動,到安葬時移至腳部旁。 7、男死于家,稱之壽終正寢;女死于家,稱之壽終內寢。如死在他鄉或兇死,不可抬入廳堂,只能安放于大門側,以免兇神惡鬼進屋,殃及家人。仍是男左女右,頭在里,腳在外,換上壽衣。其它禮儀都一樣。
8、人死后,堂上祖位、神位,均須以紅紙掩之,以免祖先、神靈蒙受晦氣。
9、所有紅紙書寫的對聯一律撕下,換上白色挽聯,以白紙書"忌中"或"嚴制"(父死用),"慈制"(母死用)貼于正廳門邊。
10、人一死,先遣子孫或鄰居親友一、二人,持子女生辰八字請地理師(陰陽)擇日選定吉利日期:大小殮、移柩、祭奠、還山、安葬、測定方位...等。
11、選定日期后,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親伯叔家報喪,并派專人若干前往各親族戚友處報喪,并告知發喪安葬日期。今統印訃文寄達,在門前或附近路口還出訃告,或以電報、電話告知。孝子報喪先不入其門,在門外叩頭后,方可進屋(一般都未進屋)。
12、選定若干名對喪事較內行者,協商安排善后事宜。賦予職稱、工作項目,分層負責,包括總務、出納、茶水、文書、跑腿、幫忙人員.....等。
13、死者的子女為孝子,見親族戚友、幫忙者均應叩頭。
14、人死后,守孝之女親人一般不用梳子梳頭;地不打掃,安葬后及時打掃;子孫原則上吃素飯,不吃葷,至安葬后方可吃葷,稱之"吃素"。
15、人死后,將死者睡的床鋪上之用品立即抱出居室外;如其配偶在世時,把死者睡的床單、被單撕開一半,留一半給配偶,另一半在安葬后在墳壙上連同死者不用的衣物燒給死者;燃燈寺公墓,燃燈寺公墓價格,燃燈寺公墓的風水,真武山公墓,并把床鋪移動立起靠墻放起不用,一般百天后才用。 16、擺孝堂:在遺體前掛白布,擺香桌,放靈位牌或遺像。早晚哭靈,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代燭",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
標簽:燃燈寺公墓 燃燈寺公墓價格 燃燈寺公墓的風水 真武山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