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閩南的喪葬習俗:那么死去的是什么?活著的又是什么?
發布時間:2019-05-12 17:48:37瀏覽量:
閩南傳統的喪禮也是淵源于周禮的。民間崇尚古人死后靈魂不死的觀念,遵行儒家倡導的孝道,又盛行鬼神迷信。社會風氣以大操大辦喪事為孝,不如此為不孝;喪家也以為不如此不足以抒發自己的悲哀,不能表達自己的遵禮盡孝之心和求得逝者靈魂的保佑 。大戶人家更借喪事辦理之機,眩耀門風,顯赫家族 。傳統喪禮往往儒道佛三教合流,人鬼神輪番上場,儀式隆重紛繁,色彩斑斕;宗教迷信泛濫成災,耗費無度,成為閩南第一大陋俗,受到古今有識之士的譏貶抨擊。
閩南傳統喪禮中的陋俗,解放后屢經破除,直至開放改革之初,才得到根本的扭轉 。在科學思想的指導下,閩南人大破封建迷信思想,移風易俗,喪事新辦,蔚成風氣,思想獲得有史以來的大解放。
現代閩南喪禮,奠祭如故,卻簡樸衛生,朝著更科學更適應社會進步潮流的方向發展。
大街上充滿民俗風情的大"出山"已不復見,然而做功德超度的誦經聲、精致的彩禮"靈厝"還時而可見,吸引著年輕一代驚異的目光 。幾千年來的傳統觀念,不輕易退出人們的頭腦。先行富足的人們,面對財富,還有迷惘思想。但是,在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之間選擇了科學和文明的閩南人,是決不會被傳統的糟粕永遠困惑的 。團此,回顧過去的歲月,對傳統進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閩南人忌諱說自己親人的死亡是"死",而是稱為"老了"或"過身"。人死而不言死,意味深長地表達了閩南人對死的傳統觀念的留戀。在閩南人的傳統觀念中。至親是不死的。每個死去的人都有自己的活著的親人,都是活人的"至親"。這樣,每個死去的人都不死,統統還活著。
那么,死去的是什么?活著的又是什么?
在閩南人的傳統觀念中,死去的只是死者的肉體,活著的則是死者的靈魂。民間又認為,人活著的時候,靈魂主宰著自己的肉體,不能支配他人;人死后,靈魂還存在著,它離開自己的肉體,能影響甚至支配還活著的人,能給他們帶來災禍,也能給他們帶來幸福 。親人之靈保佑子孫后代。靈魂是令人敬畏的。死者的靈魂居住在另一個世界地府,過著和活人沒有兩樣的生活,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錢花,逢年過節還要回到原來的家里到處走走看看 。這種"靈魂不死"的觀念起源于遠古的原始人類,當今天的現代人還常常為在夢中與死去的親友相會而心掛震撼的時候,就不難理解遠古的原始人類日在夢中會見死者而產生死者靈魂不死的念頭了。
靈魂不死的觀念不只根扎在閩南人的傳統觀念中,在中國,在全世界,這種靈魂的信仰和崇拜都是普遍的。只是西洋人以為死者靈魂上了天堂,由上帝供養,吃"大鍋飯";而中國人則以為死者在陰間地府的供養,全靠活著的家人供奉 。無人供奉者則成為俄鬼,作祟于人。閩南每年舊歷七月的普渡,就是敬供這些無人祭掃的俄鬼,祈求他們不要作祟于己罷了。"靈魂不死"、"陰間地府",現代人聽起來,真是神話故事,或者是像"飛碟"、"外星人"一樣的現代傳聞 。但是,在閩南人的傳統觀念里,則是千真萬確,至少也是應該信其有而不可信其無的事。死者靈魂既然不死、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了,所以閩南人不稱死亡為死,而稱為"老了"。在這里,"老"就是"終結"的意思、"老了"意即死者的靈魂結束了它在人問的存在階段,但是沒有絕滅。
在傳統的靈魂不死的觀念上,佛教、道教起了重大的影響。在閩南人傳統觀念里,死者的靈魂還得再受擺布,面臨著令人詫異的懸殊命運:虔城從佛的死者,靈魂直上西天凈土的極樂世界;得道成仙的,則定居仙島神山,都可享樂;凡人落入陰間地府,一律被押往地獄,接受十殿閻羅王的審判 。依平生善惡判處,善者直送第十殿,投生為人;生前有罪惡者,依次過十殿審訊,歷盡慘絕人圇的酷刑后,或投生為牲畜,或投入最底層的地獄,永受折磨,不得投生,慘不可言 。地獄之說原來自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六道"輪回說,道教接過此說,對地獄作了更詳盡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繪。民間不敢奢望自己的親人死后能成仙成佛,唯恐
死者靈魂在陰間飽受折磨,無不希望死者靈魂早早免罪投生為人。閩南人說死為"過身",就有祝愿死者靈魂安然投生人性的含意 。"過"即"轉移","身"為"身體"或"身孕";閩南話稱婦女懷孕為"有身","過身"即靈魂已轉世投胎,重新獲得新生,不受地獄之苦了。
這不死的鬼魂,恐怖的地獄,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我們的先人,為歷久不衰、五彩紛呈的閩南傳統喪禮,奠定了信仰基礎。
喪禮起源于靈魂不死的觀念。
遠古的原始人類在形成靈魂不滅觀念之前,不埋葬死者,無禮可言?!睹献??滕文公》篇說;"蓋上世嘗有下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 。"把死去的親人的尸體隨隨便便扔到荒野山溝里。原始人類的靈魂觀念形成以后,才埋葬死者,并舉行儀式,安撫靈魂,安排死者死后生活,形成喪禮 。我國考古挖掘發現:距今約18000年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將死者埋葬在自己居住的山洞深處,并隨葬石珠、骨墜、有孔魯牙等裝飾品,尸體周圍地上撒上紅色的赤鐵礦粉末 。這是我國最早的葬俗遺址。經過漫長歲月的演化,葬禮日愈繁瑣,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對喪禮作了規范,形成一整套禮儀周禮之喪制,是帝王將相喪葬之禮 。周朝時,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極重喪禮,發表論述喪禮的著作最多。這些著作分別收輯在儒家論禮的《儀禮》、《禮記》中。這兩部書與《周禮》被后世稱為"三禮"。"三禮"記載的喪葬制度和論述的各項喪葬禮儀規范,為后世所沿襲 。后世流行的葬前禮儀、五服制度、居喪守孝、祭祀亡靈等喪禮,基本程式都出于"三禮"。
儒家極重喪禮,同時又提倡孝道。儒家的祖師爺孔子把"孝"的內容概括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儒家的另一祖師爺孟子甚至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唯送死可以當大事 。"把治喪抬高到比贍養更高的位置,成為衡量孝的最高準繩。
儒家后來被中國歷代封建帝王所獨尊,其學說儒學成為封建統治階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統理論,儒家的道德倫理也成了社會的準則 。儒家將人人應盡的"孝"和統治階級的
"禮"結合起來,按官家的禮辦喪事就成了每個人都要*的了 。原來民間樸素的靈魂崇拜,變成充滿繁褥禮儀的"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表孝心的競賽。
佛教的傳入中國,道教的興起,發展了靈魂的"來世"迷信。人們不再只為親魂在陰間的供養操心盡孝,開始擔憂陰間的閻王。判官、小鬼對死者靈魂的虐待、迫害和死者靈魂不能投生人世 。從此隆重的善待死者的喪禮中又增加了侍鬼神的內容。
閩南的傳統喪禮沿襲儒家以"孝"為核心的周禮喪制的基本程式,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為基本內容。千百年來,閩南傳統喪禮,結合了地方色彩,儀式有所簡化,但是事鬼神之風卻更強盛了 。靈魂不滅和宗教迷信觀念始終支配著人們在喪事中的活動。死者的死亡被當作死者靈魂的生活轉折點陽世生活的結束,陰間生活的開始。面對死者的遺體,人們以人禮待之,孝敬以四季衣裳、豐盛宴席,痛哭惜別,為他送行;對于死者的靈魂,又以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設想靈魂在陰間生活的需要,而加以安排,以鬼禮待之,焚燒紙做的奴仆、樓宇巨宅、車馬轎、成箱的紙錢…以盡孝心 。這種"視死如生"、"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是閩南傳統喪禮的基本原則。
陰間的社會,歷來傳說和人世一樣有種種弊病。人間的包公,傳說死后成鬼王,也只管十閻王殿之一。即使最公正嚴厲的十大地獄的鬼官,也貪贓枉法,更不用說小鬼們的歪心了 。善魂怕吃冤獄,惡魂懼受酷刑,喪家敬奉鬼神,以求保佑死者靈魂早日超生的喪禮,在人一死就舉行了,一直貫穿整個喪期。佛教說誦經可以赦減靈魂的罪惡,于是請僧誦經之風盛行 。佛經上一個有功德的佛教徒,曾打入地獄,救受難的母親,于是請僧人做法事"破地獄"拯救親魂之風再盛。
閩南傳統喪禮,充滿了親人對死者的哀思和慈親之孝,也充滿了愚昧和迷信 。但是,當我們了解了我們的先人曾經是這樣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和希望,我們只能先予寬恕和惋惜他們確實話得太辛苦了。
人臨終的時候,不能繼續睡在床上,要移到住屋的正廳,睡在用兩條板凳和三塊木板臨時搭起的"水床"上。夭折者或父母尚健在者或地位卑微的家庭成員(如填房小妾)不能置正廳的,也要移到床前地板的草席上,或把"水床"搭在護后里 。這叫"搬鋪"。民間迷信,人若死在床上,則靈魂會被床架困住,不得解脫。"木床"用三塊板,取其單數,表示死者的靈魂將單身上路,不會拉一個家庭成員作伴 。靈魂和鬼的觀念,在人未死時就在人們的腦子里活現起來了。
搬鋪之后,人未斷氣之前,絕對禁止家屬痛哭;抑止不住悲傷者,只能轉身掩面抽泣。被搬鋪者,知自己時日已到,即吩咐后事。臨終時,子孫能齊到者被視為"有福氣"。在確定搬鋪者已咽氣后,親屬才能放聲號哭舉哀 。這時,家人穿戴的鞋、帽、裝飾品都要脫下,婦女更要披頭散發,取"散發出千尾"、于孫后嗣興旺之吉意。華麗的服裝要更換為素凈的布服 。男子不能理發,直至服喪期滿。
死者咽氣后,要立即"凈廳",即撤走供有祖龕(內置祖先靈位)和神龕(內直神明像)的長第桌,或用布把它們遮蓋起來。在正廳拉上布帳子遮住"水床"。在門前擺放供桌,上擺"桌頭炯"一對,點燃白色的蠟燭和線香 。來探鋪者必先拜,然后入內撫慰喪家。
死者被從頭到腳蓋上一條中間縫著紅綢布的白被單"水被",頭下的枕頭被換上了石塊。死者腳邊點上了白蠟燭或油盞,為他照亮了通往陰間的黑暗的路 。腳邊又供上一碗飯,插上一雙筷子,這碗飯就叫"腳尾飯"。腳邊再置兩個紙做的女仆"腳尾切",負責照料死者 。一個已"上頭"(已婚)的家屬跪在死者腳邊,邊號哭,邊不斷地燒"銀仔紙"(陰間用的紙錢),供死者在去陰間的路上用。
大門被斜貼上白色的長紙條,父喪貼左邊,母喪貼右邊,雙親皆已亡的左右都貼;有的兩邊都貼成白色的X,以示"失雙頭",這叫"掛孝"。大門外還擺上一頂半人高的紙轎,供死者乘著去陰間,叫做"過山轎"。轎前轎后都立有紙做的轎夫,旁邊放著插著線香的烏糖發糕"碗糕??",給轎夫作點心 。放置紙轎時,要串上幾串"銀仔紙",給轎夫掛上,作為工錢。"過山轎"是喪家最顯著的標志,又顯示死者的性別 。男性的過山轎為綠色紅頂,女性的"過山轎"為白色紅頂。旁人一看到住家門口擺出了"過山轎",就知道這家有了喪事,同時也知道死者是男性還是女性了 。輾轉相告,死者的訃音很快就傳開了。
喪家除了貼紙條,置"過山轎"外,還要派人把死訊迅速報告與死者有關的親屬。死者是已婚女性的、一定要報告女方家庭"外家"。女方代表未到,或到后未作許可,均不可殮葬 。閩南俗語說:"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請外家來。"報告死訊的使者一般走得飛快,行色匆匆,故閩南人戲稱趕急走路的人為"報死"。報死者抵達目的地后,不能進人家家門,只能在外呼叫,待人家出門來才報告死訊,隨即離開 。死者已出嫁的女兒接訊后,要立即奔喪,在接近家門的街頭巷口,要邊走邊放聲大哭,叫著"哭路頭"。
喪家親友見到"過山轎"即知有喪,多會送上銀紙,或白紙包的現金。讓喪家自購紙錢,資助死者上冥路。喪家答以纏著紅絲線的白布塊,后改為手帕、紅色示吉,巾帕寓"送巾斷根",即與死者斷線之意 。這種送金銀紙錢的禮節。在"過山轎"燒化后就不能再行。
死者初喪,忙碌一陣之后,家人便開始分頭張羅各項事宜。孝子孝婦長跪在靈前,向聞訊前來"探鋪"的親友磕頭,陪著親友號哭,不能脫身 。剛遭喪事,孝子精神受到很大打擊,頭腦混亂,也不能視事。喪事千頭萬緒,喪家往往請親族中一位熟悉古禮,有經驗、威信高、身體好、熟悉本家而又信得過的長者代主喪事,凡事由他坐鎮指揮,喊起喊落,孝子則依從他的安排 。所以閩南話稱一時失去主張的人為"憨孝男",極為形象。在長者安排下,一些人負責登記來探喪的親友姓名及所給祭禮;一些人帶著寫有死者姓名、生死年月的字等去請擇日師擇定入殮的時辰;一些人忙著縫制或租借喪服;一些人去選購"壽板"(棺材);婦女不斷折疊紙錢;廚房里不斷澆菜煮飯,款待來探望或幫忙的親友 。這種從舉喪開始到"出山",一直不間斷的"流水席",雖不豐盛,但要吃掉大量的食品。有的住在近處的親友帶全家老幼一起來連吃數日,喪家不得辭趕 。這種吃喪的陋習,造成喪家很大負擔。
燈火必須晝夜通明、這叫點"長明燈",為死者照亮陰間黑暗的路.喪家晝夜守靈。家里貓的腳被綁起來了,以免它躍過死者遺體。民間傳說,尸體被貓跳過,會站立起來,見人就抱,一起倒下 。人們忙碌不停。隔天,死者遺體就要人殮。
閩南喪俗,老人死后第二天才入殮納棺。年輕夭折或死于惡疾者,當日就入殮出葬。
入殮前要"乞求"給死者擦洗遺體。"乞水"由孝男孝女執行。他們往附近溪邊或水邊,一到水邊,扔下兩個用紅絲線系著的銅錢,說:"用土地公買水!"然后取水,啼哭著回家 。親屬在門口等候,等到他們"乞水"回來,一起啼哭入門。這種"乞水"的風俗與我國西南某些少數民族極為相似,引起社會學家們的極大興趣 。"乞水"之后,要"乞灰"作鋪棺底用。"乞發"由孝男手提竹筐,一個米斗倒蓋在竹筐中,到距離自家三戶以上的人家的門口,下跪乞求人家的柴草火灰(舊時閩南舉炊都用柴草) 。被乞灰的人家將灶里的火灰放在孝男的斗上,喪家答謝以紅燭一對。孝男乞得三家不同姓的人家的火灰后,啼哭回家,孝女孝婦在門口啼接。乞來的水倒在磁缽里,請來父母雙全的"好命人"為死者洗凈 。"好命人"用一雙筷子夾著白布,為死者洗頭面,梳頭,再拭擦全身。但只作拭擦的樣子,比劃一番而且。一邊拭擦,一邊不斷對死者說好話,告訴死者已為他拭凈了,可以去見以前先到陰府的先輩親人了 。民間相傳用"長流水"拭身,可使死者投生樂土。
死者遺體洗凈后,即為他穿上"壽衣"。壽衣又稱"張老衫仔褲",多在死者生前擇"大生肖年"(如龍年等)制下,也有臨時趕制或到"壽衣店"購買的 。"壽衣"外套,男性多為長袍,另加馬褂、瓜皮帽,女性多為衣裙披風。女性內衣"白布杉仔",有的還是當年結婚穿著過的 。死者常要穿好幾套衣服,以"重"計算,每件算一"重",夾衣算二"重"。通常是穿三領(衣)五"重",或正領(衣)七"重",最多的有十三"重"。男性一般著兩條褲,問女性三條裙 。"壽衣"忌皮制,俗傳穿著動物皮制的衣服,到了地獄,陰官分派投生時,往往被派生為牲畜,故為大忌。
在給死者穿衣之前,要舉行"套衫"的儀式。在廳前的院子里放一個竹編的大"加籮",孝男手持竹筒(撐地,讓孝男站穩),頭戴新竹笠,簽上插一枝紅春花 。另一個人與孝男面對面站著,將壽衣按內外順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完畢,以麻繩穿入兩袖筒,在袖口處扎住,然后孝男抽出雙臂,脫出套成的壽衣,置新米篩上,端進正廳,給死者穿上 。竹笠則往屋頂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儀式后,要吃一碗甜湯圓。
"套衫"的習俗,從一般的角度看,是為了給死者換衣的方便,一次便可穿上,不必一件件地折騰。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套起來也方便 。但是頭戴竹笠,竹椅下又墊著"加籮",卻是令人費解。原來,這出于歷史上閩南人民反抗清朝殘暴壓迫統治的傳統。頭戴竹笠,表示"頭不戴清(朝)天";足下墊"加籮",表示"腳不踏清(朝)地"。滿清時期的閩南人民,在世時不得不忍受清朝壓迫,死后絕不愿靈魂再受壓迫、這種強烈的反清情緒,透過"套衫"儀式,才得以發泄 。以后代代相傳,直到清朝覆滅之后,仍然沿襲不變,蔚然成俗。
從"乞水"凈身到給死者換上壽衣,稱為"張穿"。"張穿"意即給死者穿上"張老衫仔褲",古禮稱為"小殮"。"小殮"之后,便是死者遺體納棺的"大殮",俗稱"入大厝"。廈俗忌直呼"棺材"兩字,而代之以‘大厝"或"壽板",是死者居住處 。死者"入大厝’,表示死者靈魂生活的重大轉折點,要舉行隆重的告別人世的儀式。
死者人棺大殮之前。要舉行"辭生"的祭祀。
"辭上"要備12碗菜肴供祭死者,葷素各6碗。若死者是虛誠信佛者,則12碗全是素菜。祭時由"好命人"或請來的道士(俗稱"師公")逐一拿起每一碗菜,口中說著好話,邊用筷子夾起菜肴,做出喂食的樣子,將12碗菜一敬獻給死者 。"辭生"是死者靈魂辭別人世的最后的盛宴。
祭后請和尚誦經,叫做念"鋪前經",多念"往生咒"。
迎接棺材的儀式叫"接板",反之運回棺材叫"接板"。"接板"時,死者全家被披上喪服,列隊跪伏在大門外迎接棺材 。棺材運抵后,燒銀紙,喪家將白米一包、干柴二把放在棺材上,然后才抬入門,寓"載柴米歸來"的富足之意。
"人大后",即死者遷居新住所,是吉事,政棺蓋打開時不能號哭。死者全體遺屬聚集一堂,乞來的火灰鋪在棺底,再鋪上金銀紙錢或紙屑 。有的還鋪上成片成封的"庫紙",這也是陰間用的貨幣。最后放上金銀紙一疊,作為枕頭,隨葬金銀玉器一并放入。
死者遺體入棺之前要舉行"放手尾錢"的儀式。"好命人"或"司公"將12Q枚銅錢經由死者的手,溜放入米斗,再將銅錢一枚一枚分發給死者的遺屬 。這時,"好命人"或"司公"高喊;"放手尾錢,子孫富貴萬萬年!"表示死者將財富留給了后代子孫 。獲得"手尾錢"的子孫得將銅錢用帶子穿過,系在手腕上,孝男用麻帶,其他用白帶、青帶,叫做"結手尾錢",既是帶孝,又感激死者將富貴的吉兆傳給了自己。
死者遺體入棺時,必由孝男扶頭。媳婦女兒扶腳,其他子女扶雙手。安放好遺體后,蓋上"水被",將寫有死者姓名、生辰年月的木制神主牌覆在死者身上,并呼死者之名,請其靈附木主,再請出木主 。然后才由工人蓋上棺蓋,喪家要贈給工人一個"紅包"。
蓋上棺蓋后,要舉行"祭棺"儀式,死者親屬按輩分依次跪拜。如棺材要久停待葬的,拜畢,由工人釘釘封棺 。不日即出葬的,則臨出葬才封打。
死者遺體入棺大殮之后,門外放置的"過山轎"燃化掉,讓死者靈魂乘轎前往陰間報到。這時不能再贈喪家金銀紙或送金銀紙錢 。死者生前用過的藥瓶、碗筷、草席等物,要丟棄野外曠地,或再放一把火燒毀。
在"大殮"過程中,僧、道不斷敲鐘鼓并誦經。
閩南的風俗還有"敲棺材頭"和"跳過棺"。若死者父母健在,人殮后,父母持棒敲擊棺材頭,譴責死者為人子而未盡養老送終之孝 。若死者為女性,其丈夫準備再娶,就要手持雨傘,身背包袱,從棺材上跳過,高喊一聲:"我去番邊(出洋)。"這樣,男人以后再娶,亡婦的陰魂便不會再來計較 。死人就這樣好蒙騙,所以閩南又有一句"憨死人"的俗語,用以戲誰輕易就受騙的人。
"大殮"之后,死者親屬必須都正式著喪服,古禮叫做"成服"。也有死者咽氣后就著喪服的。
閩南的喪服原依古禮分為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分別用粗細生熟不同的麻布制成 。死者家屬及其親友,依與死者的親疏關系不同而著不同的喪眼,原則上是,關系越親的,著越粗糙的喪服;越疏遠的,著越精細的喪服。
晚清起,五服不行,閩南都以白坯布制喪服,再套麻服于外。外套的麻服只分"大麻"(粗麻布制成)、"二麻"(細麻布,又稱"地仔布"制成) 。著"大麻"的,是死者的孝男孝婦及未嫁女。本家晚輩著"二麻"。喪服上,父喪不授縫前襟下擺,母喪不授縫后襟下擺,以示區別。
成套的喪服,除衣服外,還包括"孝鞋"和"頭白"、"孝帽"。
孝鞋;孝男的為草鞋,內已編織進麻帶;女為布鞋,加縫一小塊的"大麻"或"二麻",依與死者關系親疏而定 。外孫的鞋上加維青包布塊。
"頭白":即死者親屬頭上戴的白色孝巾,用白坯布制成。制孝巾時不能用剪刀,必用手撕,撕成方塊,再對角一折,折成三角巾,扎在額頭上,孝巾圍于額頭正中處再加縫一小塊"大麻"或"二麻"。外孫的"頭白",用漂白的細白布(俗稱"白西洋")制成,上面加縫一小塊青色布 。其他外親是用"白西洋"布加縫小塊紅布,不佩頭上,而纏在左臂 。不曾戴過孝的小孩,在他們孝巾上的"大麻"、"二麻"或青色布上還要加縫一小塊紅布,以減喪氣。
"孝帽":已婚孝男戴白紙做的兩側高聳的紙帽,兩側垂下麻絲,直到耳邊,帽上面再加纏有麻布條的"孝箍",也分"大麻"、"二麻"。女則戴白坯布制成的"甘頭"。"甘頭"呈長方形,像一只相鄰兩邊豁開的面粉袋,不豁口的窄邊罩在頭頂,其他部分披在肩上,直垂后腰,大人小孩都戴。
依五服穿戴著喪服的服喪帶孝期,與所著喪服相適應,從三個月到三年不等。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還看過: